韦仕升开船游湖
美丽的浩坤湖
韦仕升的网箱养殖
很多居住在水上的人家盼望上岸,可韦仕升却宁愿从山上搬到水上,定居在浩坤湖。自浩坤湖蓄水后,韦仕升买了艘船,告别了祖辈从事的农耕劳作,带游客游览浩坤湖美景的同时,经营农家乐,日子比之前过得惬意红火。
韦仕升,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弄尾屯人。他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浩坤湖边的石山上,以种植玉米为生。与浩坤湖美丽的景色相比,湖边的石山高耸而贫瘠,交通闭塞,日子过得之艰辛可想而知。
“天天在土地上做工,不做就没吃的了。”韦仕升说,为了能填饱肚子,祖辈们得日夜辛苦劳作。在这样贫瘠上的土地谋生,只能祈求风调雨顺,要是来个大旱,那这一年,就有可能要饿肚子了。吃的来之不易,而住的更加简陋。“都是茅草房,只能算是有个睡觉的地方。”这样的房子连遮风挡雨都算不上,住在里面,真是心酸。可是有什么办法,地处大山深处的弄尾屯交通闭塞、不通公路,大家出行只能走羊肠般的山路。韦仕升告诉记者,从弄尾屯走路到伶站要五六个小时。在如此落后的交通状况下,别说没钱建房子,就算有钱也没办法把建筑材料运到屯里。
直至近年来,凌云县打响扶贫攻坚战,为大石山的群众修通公路,改造茅草房,许多瑶族群众贫困落后的生活才逐渐改善。特别是浩坤湖蓄水后,韦仕升看准了机会,2008年买了一条船,放弃了原本的农耕生活,从山上搬了下来,在浩坤湖上定居了下来,经营农家乐和游船。
“在水上住当然比在山上住好多啦。”交通上,他有船,上岸后走到伶站也就十几分钟。而与那个不挡雨不遮风的旧家相比,他在浩坤湖上的家干净舒适、安全漂亮。
“下来后,靠水为生。”韦仕升说,靠水吃饭后,反而旱涝保收了。“基本上每天都有客人来吃饭,周末人更多一点。”韦仕升告诉记者,游船开一个来回,有四五百元的收入,加上客人来吃饭,平均每个星期他都有1000多元的纯收入,旺季的时候可达三五千元。
除了农家乐和游船,韦仕升还搞网箱养鱼。他说,这些跟种玉米比起来不仅收入高,而且都是轻体力活,这样的日子是他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之前,我也犹豫过。”毕竟祖辈都是靠土地生活,离开了土地就等于没了粮食来源,这就等于断了活路。
“在水上,你可以养鱼,可以做农家乐,开船搭游客去玩。”韦仕升说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他才下定决心从山上搬下来。如今,一到周末游湖的客人就多起来,有时候是包船,有时候是散客,只要有收入,韦仕升都乐意效劳。他开着游船在浩坤湖上来来回回不下上千趟,果真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他说,几十年来,只有真正在浩坤湖上生活,才发现浩坤湖的美。
链 接: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伶站瑶族乡不断加大对浩坤村的扶贫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基础设施方面,共投入266.5万元实施危房改造,使161户贫困群众告别危房,住进了安全、温暖、舒适的新房;道路建设日新月异,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共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对浩坤湖景区道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解决了游客及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同时投入128.7万元,大力兴建地头水柜,为群众修建地头水柜195座,解决了群众饮水难问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群众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群众养鱼年收入可达150多万元;同时,积极动员群众种植麻竹、细叶龙竹等新兴产业,面积达4000多亩。民政部门加大对浩坤村贫困或受灾群众的救助力度,每年都为困难群众送去大米、棉被、衣物等,把党的关怀及时送到困难群众手中,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新闻推荐
 ...
凌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凌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