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顺东 陈 强 本报通讯员 杨通站
贫困山区新农村,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在滇黔桂石漠化地区,凌云县下甲乡平怀村可算一个模范:该村建立起了一条年产值过千万元的种桑养蚕产业链;100%农户更换使用了光纤;90%以上农民使用上电脑;90%的20-50岁年龄段农民持有驾照,预计3年内小汽车入户量将超过90%……
在扶贫攻坚的路上,平怀村是如何率先实现华丽转身?
传统种植模式升级成产业链
平怀村有1500多名村民,原来散居在现住地上方的半山腰等地,2007年因为地质灾害而整体搬迁至此。
村前是一片刚刚采过桑叶的旱地,泛黄的泥巴显得十分贫瘠。
“别小看这片地,村里的千万元产业,全靠它啦!”村支书郁再俭介绍,2003年,该村第一个在百色尝试种桑养蚕,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村6400多亩旱地已全部种上了桑树。
平怀村因桑而富,而真正的发展,岂是一片桑叶能够完成?
郁再俭带记者一路参观:桑园、蚕房、豚狸养殖场、红薯粉加工厂、食用菌加工厂、有机肥生产车间……整个村庄俨然一个科学完整的现代化循环大工业园。
“如果仅仅是种桑养蚕的轮回,其实跟传统种植玉米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主要是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郁再俭介绍,平怀村从“种桑养蚕+食用菌”开始,目前的产业链延伸到:种桑养蚕+食用菌(消化桑枝)+有机肥(消化种完食用菌后的桑枝)+豚狸(消化桑叶下脚料)+红薯粉(套种红薯的产物)+蚕丝被(消化蚕茧次品)+蚕砂枕头(从蚕沙粪便中提炼)的链条。
他给记者算账:种桑养蚕年收入600多万元、食用菌100多万元、豚狸200多万元、红薯粉80多万元,其他链条上的刚刚起步也有100多万元,总产值就有过千万元了。“我们延伸产业链,提高了适应市场的能力,现在如果某个环节遇到市场风险,而其他帮补一下,也可以顺利渡过难关。”郁再俭说。
郁再俭还透露,这收入是村里的留守妇女、老人干出来的,他们村目前还有13个工程队活跃在百色市的建筑行业,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
过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桑蚕业发展壮大,平怀从一个找老婆都困难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凌云县最富裕、最现代化的村庄。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一件件新鲜事不断在小山村里上演。
今年中元节,20多辆小汽车组成的车队由山前开进来,浩浩荡荡的,原来是村里买了车的年轻人集中回来过节。
如今,平怀村90%的20-50岁年龄段农民有了驾照,年底预计全村汽车增加到40辆。
“有车多当然好,但是能用电脑打字才是真的厉害!你看看老郁,一分钟能打50个字!”
村民说的是郁再希,40多岁,只有初中文化。“我使用电脑已经有4年时间,开始的时候很难,现在自己装个系统什么之类的,不用求人。”郁再希说。
目前全村家家都有电脑,18-40岁的村民,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上网看新闻、了解致富等信息。据了解,平怀村2012年开始安装宽带,两年时间,大家就闹着要换光纤。今年国庆前,通信公司部门工作人员到平怀村收初装费,一个星期全部收齐。
以“清洁乡村”活动为契机,平怀村着力打造乡村游项目,建立村规民约、筹集专门资金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到清洁家园之中,让村子干净起来。平怀村下方有一个烂泥塘,全村废水之前都往这里排放,如今已清理为一个鱼塘,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二类以上,时常引来钓鱼爱好者。
新闻推荐
携手办赛事 合力促旅游 ——乐业、凌云共办户外挑战赛两年观察
本报记者徐顺东陈强本报通讯员吴桂群杨通站文/图核心提示:中国·百色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暨全国攀岩分站赛(乐业站)经过7届的拓展、升级,已成为百色市推动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和体育传媒业融合发展...
凌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凌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