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创业不少见,可愿意回农村创业的恐怕不多,集体回村创业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在凌云县加尤镇磨贤村,有15名大学生毕业后抱团回到村里创业,成立创业联盟,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该创业联盟叫马明王种桑养蚕合作社,由黄泽问、刘正和、黄泽验、刘佑琪、黄泽少、刘浩天、潘胜鑫7位磨贤村大学生参与策划,于今年4月成立,用于帮助大家提供创业技术指导、经验交流、解决资金困难、产品代售等问题。
黄泽问,今年27岁,2010年于广西民族大学毕业,如今是种桑养蚕合作社社长。他告诉记者,村里山地多,适合种桑养蚕,从父辈就开始从事这一产业,但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量时高时低,产业优势没得到发挥。
眼看村里的好产业得不到振兴,2011年,大学毕业后的黄泽问果断选择回家发展种桑养蚕业。为了更规范养蚕,黄泽问种了50亩桑叶、并投入60多万元建起了现代化养殖蚕房。蚕房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养蚕的质量。“每批可养14张,一年养6批。每张产茧80斤至120斤,每斤售价约为20元。”以每张蚕产茧90斤算,黄泽问养蚕一年约有15万元的收入。
看到黄泽问成功了,又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纷纷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加入了他的创业团队。一个、两个、三五个,回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群众看到种桑养蚕有奔头,也纷纷加入种养行列,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我们几个大学生认为,一个人的力量和知识是有限的,必须联合起来。”于是,在一番谋划后,磨贤村马明王种桑养蚕合作社成立了,由黄泽问担任合作社社长,成立时合作社里包括黄泽问在内的大学毕业生7人。他们当中有学农村计算机管理、农村现代畜牧养殖、机械设计与制造、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和营养学的,也有学公共卫生服务、金融管理和体育教育的。
“现在,我们的大学生成员达到了15个。”合作社里的这些大学毕业生,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也有24岁,都是看到农村的发展前景,在黄泽问的带领下,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村创业谋发展的,2012年毕业于玉林师范学院的康德勇就是其中一个。康德勇的创业缺少土地使用权、资金流转以及技术支持。种桑养蚕合作社此时发挥了作用,社长黄泽问发挥协调能力成功帮他流转了36亩土地,社员潘胜鑫利用所学的金融管理知识帮他向银行借了5万元,刘正和就发挥技术优势,手把手教会了他种桑养蚕技术。如今,康德勇顺利走上了回乡创业发展之路,今年养蚕收入超过7万元。
目前,磨贤村在大学毕业生的带领下,桑叶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0亩增加到6000亩,种桑养蚕由原来的160多户发展到350多户。单是种桑养蚕这一项,每年为磨贤村增收800多万元。通村公路由此成了水泥路,全村危房改造率达100%,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新闻推荐
摄制组在拍摄中
1月26日至28日,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摄制组一行7人到凌云县就《壮族》纪录片进...
凌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凌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