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署斋偶成”
石刻“冯曼子琴台”
□杨光茂 文/图
凌云县寿桃山古石刻位于该县城东寿桃山山麓的摩崖石壁上,现共遗存有两幅,全部是清代道光年间凌云县知县冯震东题写。一幅石刻是“署斋偶成”,宽1米,高0.8米,体裁为诗歌,行书字体;另一幅石刻是“冯曼子琴台”,宽1.7米,高0.65米,体裁为短句,魏碑字体。1983年,寿桃山古石刻被公布为凌云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县寿桃山过去是泗城州府衙署的后山,在寿桃山山脚一带,曾遗留有三处清代泗城府知府或凌云县知县题写的摩崖石刻,文革时有一处被毁,现仅存2处。据史料记载:冯震东,字少渠,号曼子,安徽滁州人,生卒年不详。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广西泗城府凌云县知县,后调到容县、隆安等县任职。后又擢升调往湖北鹤峰州,未到任即卒。他喜好诗文,有《人鉴录》、《养初堂诗集》、《文征录》、《骈醴文》、《宜园诗录》等佳作传世。
第一幅石刻“署斋偶成”刻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五月,是冯震东于1840年离任时刻的,诗中对自己三年的政绩进行赞美。诗的全文如下:
三载炎荒漫寂寥,却欣山县异尘嚣。
田畴水足禾苗壮,屯野人多瘴疾消。
国事罕闻怜远宦,讼庭不到爱诸瑶。
年来况是文风盛,夜半书声入听遥。
——道光庚子夏五
少渠冯震东
这幅石刻的大致意思是:在荒蛮的边远山区为官三年,感觉漫长而寂寥,但感到欣慰的是,这个安静的山县里田野禾苗壮、人多瘴疾消、讼庭不到、文风兴盛。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勤政爱民、颇感寂寥的偏僻之地的县官。
第二幅石刻“冯曼子琴台”的落款时间是:道光庚子三月。道光庚子年即1840年,也是冯震东即将离任时刻的。据凌云史料记载:冯震东喜好弹琴,在任凌云县知县时,他建了一处琴台,琴台建成后,专门赋诗一首,诗曰:
平生无所好,幽意寄鸣琴。
独步高台上,清弦动越吟。
溪长芳草细,山近暮云深。
余韵期谁和,松风满客襟。
这首诗的落款是:道光戊戍之春,琴台告成,欣然有作,淮南冯度曼子自题于凌云山壁。诗中说“自题于凌云山壁”,但现在在凌云县寿桃山山脚已经无法找到这首诗了,道光戊戍年是1838年,即冯震东任凌云县知县的第二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在偏僻的地方为官,感到孤独寂寞,把爱好寄托于弦琴的思想。诗的大意是:我一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只把心情寄托在这弦琴上。今天,我独自登上高高的琴台,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唤起了我思念故乡的心情。溪水潺潺、芳草萋萋、青山高耸、云雾缭绕,这琴声期待谁来应和呢?松风阵阵,激荡着游子的情怀。
寿桃山古石刻对研究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及凌云的州、府、县建制历史有意义,并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新闻推荐
“你们小时候过年都做什么?”面对儿子的疑问,身为壮族后代,周女士忽然想起“冷更”(壮语方言)。“冷更”是居住在凌云县内壮族群众...
凌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凌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