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凌云新闻 > 正文

游钓鱼石矶□萧国盏/文 宜水/图(凌云)

来源:百色早报 2015-03-03 03:03   https://www.yybnet.net/

钓鱼石矶石刻  

凌云县下甲乡汾洲村的钓鱼石矶,我很早就听说过这个地方,也曾无数次的隔着河岸远远看着那一片被绿荫遮盖住的大石头,透过绿荫,偶尔还能看见石刻上的字。

参天大树

我到钓鱼石矶时,天气寒冷而干燥,钓鱼石矶就在汾洲村的河对岸,需要从南面的桥绕过去。

这时的钓鱼石矶景色并不好,有些萧条的感觉,整个河岸,一片苍茫。河水浅浅地朝南流淌,岸上的芦花在风中摇曳,部分树木已经凋残,剩下干枯的树枝。

小路两侧,杂草丛生,散落着不少石条石凳,从开凿的条纹来看,似乎是很早时期居民留下的物件,石条用作台阶,石柱是撑房子的砥柱,只是如今,已无法判断其存世年代了。

小路靠山一侧,长满了参天大树,在这些交错的树木间,不时看到有破落的房屋,有的已经倒塌,剩下残垣断壁,荒芜的院子里杂草丛生,唯有那些带不走的果树,寂寞的在自然里荣枯……这里也许一度繁华,只是,现在繁华早已落尽。

摩崖石刻

沿着弯曲的小路走了一会儿,就看到路边有一座低矮的小庙,这个小庙没有香客,也没有陈设,料想平日里也很少有人前来拜祭。但是这里就是我要找的钓鱼石矶了。

果然,我看到了我左手边的一块崖壁上刻有两副石刻,一副“寒潭印月”,另一副“钓月耕云”,这让我顿生好奇,想走近看一看,谁知道脚下踩着的枯叶一滑,差点摔下这个平台,幸好抓住了一根干枯的树枝,站定之后,依然心有余悸。

也就是站在高台上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平台之下的水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浸泡在水中,宛如一只巨大的乌龟,一根石梁连接着河岸,临水的一面还有几步台阶,这大概就是古人钓鱼的石头了。

我找到了从右边往石头上去的小路,走了几步,突然被眼前的一块石头上的摩崖石刻惊住了,石头上大大小小地雕刻着十余副石刻,大字有“尚性”,“枕流激石”等,小的石刻有散文《游东湖记》和几首即兴的诗词。我被这里的石刻文化所折服,不曾想,这么小的一个地方,竟然会有如此丰富的人文底蕴,而且据说,这些石刻都是岑绍勋父子的手笔。

我在石壁上找到了岑绍勋那首流传已久的《题汾洲钓鱼矶》诗:

归去来兮今已归,紫袍不换绿蓑衣。

百年但有青山在,两鬓何妨白雪飞。

晓梦不惊晨吏报,家贫正喜鳜鱼肥。

多情最是潭心月,夜夜邀人上钓矶。

这首诗是岑绍勋67岁时隐退而写的,隐退的原因具体不详,我只是从很多位前辈书写岑氏家族旧事中看到过一句“三庶子岑雷及头目黄玛从中生事”,但仍然无从得知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不论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作却写得相当成功,他将归隐的那种心态写得很传神,既无奈,又洒脱。特别是首句一开始就化用了陶潜《归去来兮辞》的发问,无形中做了回答,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所以,起笔就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自颔联开始,就将自己洒脱和放松的心态一气呵成,尤其是颈联写出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感觉,顺承了自唐宋以来的归隐文化的普遍心境。

这首诗对凌云诗词文化的影响很大,被认为是目前查证以来的第一首律诗和石刻诗。我想原因不是如此的简单,它的成功之处,从诗歌本身的角度上讲,它做到了意境高妙,直接触动人的心弦,而在诗歌的内容上,他阐述了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归隐,对于归隐的士大夫来说,他们有很高的政治抱负和深厚的文化功底,也是情感复杂的一个群体,他们以自己精妙的文字,书写自己出世与入世的情感,所以,这个群体的艺术成就都很高。这首诗,也是其中的一首。

石矶故事

我小心翼翼地走过连接大石头和河岸的那根石梁,走到钓鱼台上,忍不住满心的喜悦。站在这一块大石头上,就如立在了水中一样,河风习习,顿感清寒,曾经数次要来的地方,现在就站在这里,这种满足感,是很微妙的。

然而我的脑子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钓鱼石矶的出现是为了什么?

我曾经听起坊间的人说起钓鱼石矶的风水故事,说下甲乡的地形就像一条鱼,而钓鱼石矶所在的位置,正好是鱼头所在的地方。然而风水之说本来就有迷信色彩,自然不可以相信。

细细的品读那几首诗词和石刻,我的心里得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写诗是为了表达情趣。岑绍勋在他整首诗中表达了一种归隐的心态,那么归隐的生活自然也要有乐趣,钓鱼台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情趣。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钓几条肥美的鳜鱼,而满月的时候,可以邀朋友赏月,饮酒赋诗,这种闲适的日子,是官场的繁琐和复杂给予不了的。

岑绍勋的这种生活,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让这里热闹了一阵,据说那时候钓鱼石矶依山傍水,翠竹林立,古树参天,风光宜人,加上河水流淌到汾洲村后,水流放缓,成了鱼群繁衍的天然场所,村民点灯夜间捕鱼,有的撒网,有的用鸬鹚捕鱼……漫长的一个夜晚,竟也灯火通明,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这就是著名的“汾洲渔火”。现今,依然可以查询到相关的史料。遗憾的是,这种盛景已经远去,只能无尽的想象了。

到过钓鱼石矶的人,多半都会作几首诗,一来怀念古人,二来,这个地方确实充满了别样的情趣,让人诗兴大发,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我此刻也诗兴萌动。但是,忽然想起一个典故,就是李白过黄鹤楼看见崔颢的诗,觉得已无法赶超,就搁笔不写。我无法和李白相提并论,但是,对于前人在钓鱼石矶的诗作,也有了崇敬之心,就此作罢了吧。

新闻推荐

“瘾君子”一年多内 疯狂盗窃十六起终获刑

本报凌云讯  因吸毒成瘾,为筹集毒资购买毒品吸食,一男子同他人或单独行窃,一年多内疯狂作案16起。经凌云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凌云县人民法院日...

凌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凌云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游钓鱼石矶□萧国盏/文 宜水/图(凌云))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