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屋里当地干部(左)在向记者介绍情况。
凌云县朝里瑶族乡百朝村变化很大——通村公路、村道都水泥硬化;山洪排水沟从山里修出,边上有石砌护栏,底部都铺着石头,流水如龙从山坳里飞出;新校舍、文化广场、田间灌溉渠道、瑶族妇女刺绣中心……这一切变化,都是2013年国家水利部对该村定点帮扶“扶出来”的。除了基础设施的变化,百朝瑶寨还有一些内在的可喜新变化。
水利部“硬件”扶持“扶出”百朝新面貌
百朝村辖8个自然屯336户1630人,除了一个壮族屯外,余下都是瑶族屯。百朝村坐落在山坳口,两条溪流从两个山坳流出,在村部所在地东后屯处交汇,全村各屯多分布在溪流边,每当山洪暴发,便是村民的厄运……
百朝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洪水冲走校长”的故事。1993年一个夜晚,山洪暴发,村完小及很多村民的房子被大水冲走,这名小学校长当晚在一个瑶族同胞家吃饭,他留在学校的工作包被洪水冲走,流到下游那巴屯和平广屯之间一个叫“百尾晒”(地名)的地方,有东西勾住,被一个瑶族聋哑姑娘拾到。几天后校长闻讯去找,小姑娘比划着说那是洪水送给她的礼物,不愿还,校长只好作罢,自己去补办。证件可以补办,学校却一时筹办不起来,学生只好分流到邻村就读,学校没了,这校长也当不成了。
山洪冲走的不只是学校、房屋,还有农田、水渠。春耕时,由于缺灌溉用水,群众经常为争田水而吵架……因基础设施落后而造成的种种不便、笑话、灾难,数不胜数。
2013年,国家水利部根据前一年的实地考察,落实对口帮扶百朝村,修了山洪排水沟和田间灌溉渠道。据悉,国家水利部对口帮扶百朝村,累计投入资金950.59万元,共新建和硬化村屯道路19.605公里,修砌排洪道(沟)、灌溉水渠,通过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和村小学校舍、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百朝村换了新面貌。
“这回下多大的雨也不用担心了,也不会因争水吵架了。”百朝村多个村民都咧嘴笑着说。
村民自觉搞“软件”创造美好生活
如果说,国家水利部对口扶持做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的话,那么,百朝村村民破旧立新美化乡村,学做生意、学技能长本事则是村里的“软件”问题。
百朝村妇女主任“跑”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妇女主任的爱人、瑶族汉子李正春接受建筑技能培训后,学得一身好本领,到南宁做建筑师傅去了,每天200元,还带着一帮村民过去做工,没人煮饭,过节后就叫爱人带一个同伴去帮煮饭了。“现在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村部一时也不需要她做什么,就让她去吧。”村主任邓文好说。
李正春所接受的培训,也跟国家水利部扶持有关,“硬件”扶持后,基于百朝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产业意识落后等问题,当地党委、政府欲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苦于民众没技术,没法实施。对此,国家水利部积极争取资金,投入71.77万元,在该村开展家禽养殖、建筑工、刺绣、钩机培训、种植等农村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通过6期培训让300多个村民掌握了相关实用技术。有了技术以后,大家积极参与种桑养蚕、“烟-稻”轮作、中草药(鸡骨草)种植、禽畜养殖、外出务工等,李正春便是其中之一。邓文好说:“经过技术培训,村民种桑养蚕、种烟等种养技术得到明显提升,外出务工也能干技术活。”
在百朝村公共服务中心一楼一间屋子里,桌子上摆放着未完成的刺绣,当地干部说,这是晚上瑶族妇女来刺绣的地方。瑶族妇女本来心灵手巧,个个能做民族衣服给家人穿,如今,当地政府想借百色建筑学校来培训刺绣新手法、新样式之机,让瑶族妇女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掌握新技术,跟县里的巢丝厂合作,引进企业投资,利用当地蚕丝与瑶族妇女的巧手办丝绸厂,打造瑶族民族服饰产业也是规划之一。朝里镇党委书记邓宝东说:“这个事情还筹划中,要是办成,百朝村村民在家门口都能实现就业。”
今年3月,百朝村驶进一辆小轿车,车主是村民陆启光,他成了百朝村第一个买轿车的人,他的一个兄弟则在村里自家一楼开了一个商品品类颇丰的小卖部……村民们一个个建起新楼房,迈向新生活。走在村里,村民们都笑呵呵的,他们说今天的好生活是国家水利部对口扶持带来的。
新闻推荐
凌云县举行“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暨庆祝第31个教师节”文艺晚会
9月16日晚,凌云县在县人民会堂举行“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暨庆祝第31个教师节”文艺晚会。晚会上,师生...
凌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凌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