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旭,今年38岁,出生于凌云县加尤镇磨贤村陇矮屯。1995年,因家中贫困,田秀旭不得已放弃学业外出谋生,从此走上了打工道路。初中毕业后直到2007年,他一直辗转在云南、柳州、田阳等地打工,干的基本都是苦力活。2008年,多年外出务工的他,积攒了些积蓄和经验,打算回家乡发展农业生产。
回到家乡后,信心满满的他,开始发展野山猪和山茶鸡放养养殖,在一次与几个朋友到附近山上找胡蜂的过程中,朋友不经意的一句话——“时时上来找,找半天才找到一窝,不得吃都当空”冲击了他的大脑,让他产生了要发展胡蜂养殖的念头。这个想法刚说出来,就遭到身边朋友和村民的嘲笑和反对,但田秀旭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下定决心养殖胡蜂。
养殖的过程是艰辛的,一路荆棘。毫无养蜂经验的田秀旭,一开始试着到山上寻找,辛辛苦苦迁来的十多个蜂窝,过不久发现,全都巢空蜂去,这时候,他身边的朋友取笑他也更起劲了。田秀旭很不甘心,再次回到山上迁移蜂窝,这一次他把蜂窝整个解剖,反复观察,终于发现,要想留住胡蜂巢不空,关键在于蜂王在与不在,蜂王若跑了,工蜂也留不住。他先后在如何留住蜂王、蜂巢放置位置及环境上多次创新,养蜂有了一些小小成果,住巢率达到10%,这让田秀旭信心倍增。2012年,田秀旭的养蜂技术有了一定的基础,开始萌发如何人工养殖的念头。2013年,他在人工培育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过冬成活率由原来的10%升至60%,见这起色,田秀旭大喜,成立了那山生态养殖农业发展公司。2014年,田秀旭养殖的蜂蛹住巢率已达到60%,并能自己培育出蜂王和制作蜂窝。2015年田秀旭多次到外地学习培训,探金取宝、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全心实践,对养蜂已经有了自己独门的养殖技术。
2016年,他与贫困户合作,采取了“蜂农+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得到扶贫办、农业局的大力支持。胡蜂产业低成本、高产出、周期短、无需高劳动力,适合农村边、散、贫的群众养殖。迄今,田秀旭的胡蜂养殖基地有右江区永乐基地、乐业县西凤坳基地、凌云县下甲镇河州村弄爱屯基地、加尤镇么贤村基地等,并纳入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同时,田秀旭还对比较贫困的贫困户进行免费教学,公司出本,蜂农出力,养殖出来的成品由公司统一回收,按照五五分成。2016年,他的公司惠及贫困户64户,公司全年产蜂蛹14000斤,总收入达80万元,贫困户获得15万元的分红。尝到甜头的贫困户纷纷表示,在田秀旭的带领下,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越来越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实现脱贫致富梦。
新闻推荐
本报凌云讯5月12日,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组,在完成对凌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督导检查程序后,召开评估验收反馈会,对凌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表示认定。5月10日至12日,自治区人民...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