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百色新闻 > 正文

我们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本报记者 李杭洁 通讯员 陆洪波 文/图

来源:百色早报 2014-08-22 03:37   https://www.yybnet.net/

老支书苏建华的笔记本,记录了那个年代汪甸大队粮食产量情况。老支书苏建华(右)与老会计陆正光一起翻看当年的笔记本。  

右江区汪甸瑶族乡汪甸村旧圩屯,在上20世纪60年代被划分为汪甸生产大队第四小队。在1979年冬,这个小队把近120亩田全部分给各家各户承包,首开百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先河。当年,整个广西只有上思县叫安公社那歪、都安县三只羊公社弄木等少数几个生产队以多种形式实行固定联产承包到农户。“分田到户之前,饭都不够吃;分了以后,大家不仅能吃饱,还有剩余。这都要感谢邓小平,感谢党的好政策呀!”当年在小队里担任会计的陆正光回忆道。

现年74岁的陆正光,与时任生产大队支书的苏建华年纪相仿,他们一起见证了当年汪甸四队分田到户的历史。

汪甸四队的村屯地处偏远石山区,当年种稻谷亩产200多斤,交了公粮后所剩无几。“分田到户以前,小队按级别分口粮,成年人每个月发50斤稻谷。”陆正光说,50斤稻谷可以加工出30多斤大米,这对正值壮年的他来说远远不够,“一到吃饭时间,大家跑得飞快去抢吃的,那时候饭不够吃啊。”老人回忆。而老支书苏建华至今仍珍藏着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了1954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汪甸大队以及各小队历年粮食产量情况。其中,1973年,汪甸四队两季稻产量加起来总共47424斤。饥饿让改革迫在眉睫,恰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山沟沟里的汪甸四队同样感受到了春的暖意,自发在田地上搞起了改革。

“实际上,在1979年底全部分田到户之前的那一个生产季,我们已经以‘改造低产田\’的名义,分给四队每人一分地。结果是非常好的,产量提高,那一年大家都能吃饱饭了。到了年底,小队把所有的田全都分出去了,这次是堂堂正正地以‘分田到户\’的名义搞起来的,平均每人能分到5分田。”苏建华说,“这样大家的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一直在提高,我们不仅能吃饱,交完粮后还有剩余的。”苏建华记得,从1982年起其他生产队才得以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汪甸四队领先别人三年多。

如今“汪甸四队”的叫法,只有老一辈人熟悉,年轻人多自称旧圩屯人,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里曾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的前沿阵地。现在,在这个距离乡政府仅几百米远的小山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二三层的漂亮楼房,楼房的地板、墙壁都贴上了瓷砖;水泥铺好的院子干净又整洁,上面晒着金灿灿的玉米;屯里的水泥路,即使下了大雨也是清清爽爽的。细看之下,原来路边布满了细细的明沟排水,大的暗渠已将污水隔离在路面之下。

好一个干净又美丽的新农村!

新闻推荐

海归校长教家长孩子学英语 □本报记者 陶新妮 文/图

罗秋雪正在为成人班上英语课。孩子们参加幼儿班体验课。    ...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防晒误区大检查2014-08-25 00:14
评论:(我们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本报记者 李杭洁 通讯员 陆洪波 文/图)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