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展胜 曾照军
前几天,桂林医学院临桂新校区迎来了今年第二批新生入住,至此,已有5500多名学生在桂林医学院临桂新校区学习生活。放眼近千亩新校园,绿树葱茏、繁花锦簇,各式园林景观小品凝聚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曾几何时,有这样一句调侃令桂林医学院师生记忆犹新:“医专医专,一眼望穿;划根火柴,能跑一圈。”其实,这是对桂林医学院以往发展空间受限的无奈表达。校领导深刻地认识到,“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重建新校区!”于是,“发展向临桂新区靠拢”的思路大胆付诸实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美丽的大学校园,品味秋天的收获……
新校区“美”之素描
当我们跨进桂林医学院临桂新校区的东大门,印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校名石”,“桂林医学院”五个鲜红醒目的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清晨,朝阳轻洒在中心岛的水面上,鱼儿在水中调皮地游弋着,似乎也在尽情地享受着绿篱夹岸的柔美。
往前走,橙黄色的人行木桥错落有致地仰卧在中心岛上,以一种抢眼的姿态,舒展着健壮的身躯,引得垂岸的绿柳不禁探下身子,用她细嫩的绿袖遥遥轻摸着。只有木桥上的凉亭,似乎不为所动地伫立在末端,与夹岸的绿荫相映成趣。而远处灰白色的弧形小桥装饰得恰到好处,大理石台阶坚实素雅且不留尘迹,栏杆的雕纹清新韵美,仿佛在诉说着一份小家碧玉般的纯净。
凭栏静赏人文楼,仁心最是医者求。人文楼哥特式的拱形大门与方形长廊的巧妙连接,大气贯通, 毫无冗赘拖沓之意。登上基础楼的“H”形建筑屋顶,足球场和中心岛则尽收眼底;一条蜿蜒的柏油路将教学区的各幢大楼紧抱胸前。闲步于小道远眺,灰色青砖的大楼墙体与远处黛青的山脉,还有大楼墙体上部玻璃成像的白云、地面生机盎然的四季绿植,成色之巧夺、韵味之悠长,令人浮想联翩。
你再看那树荫下、小桥旁、绿地上,学生三三两两,欢散结伴,凉风习习,气息清新。还有坐落在不远处的教学南楼、秋实苑、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楼等,正所谓“事不亲历不知美”啊!在今年的新生入学报道中,我们随机走访了几位学生家长,“学校很美,超出了我们想象”、“学校很不错,把小孩放在这里读书,我们放心。”这是受访学生家长说得最多的几句话。“确实不错”,一些围观的桂林市民这样评价。
他们交出的“精彩答卷”
“从项目正式立项,到临桂新校区目前建设已大部分完工,学校历届领导和新校区建设者们,可谓殚精竭虑。广大师生对这片热土的渴望与关注,也是我们坚持拼搏下去的一种力量。”说起新校区建设,桂林医学院主要领导如是感叹道。
是啊,新校区建设的这些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桂林医学院而言却是“脱胎换骨”。为了新校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他们请来了浙江大学教授参与,经过反复调整和数不清的深夜会议甚至是争吵,目的只有一个——将校园设计成符合医学院校本色的集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于一体的大学。
规划设计完成后,为加快落实新校区建设,他们更是争分夺秒,成立了临桂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组成人员虽有哲学、药学、体育等专业背景,却非常缺乏设计、景观、工程造价等工科背景。建设者们没有半句怨言,他们边做边学——向设计单位学,在施工现场学,从书籍里、在网上学,甚至出去培训,邀请专家现场讲解等。“开始接触什么都不懂,但不懂不行啊。因为对于工作的部署,对别人的请示的批复,你必须要懂。”基建处副处长黄晶坦言。走访中,他们谈到了许多建筑专业术语,并为我们详细释义,他们对建筑领域的熟谙令我们心生敬佩。用一位设计师的话说“现在连我们都认可他们的业务水平!”。
“铺路人”执着于理想信念,执着于桂林医学院发展,桂林医学院学子应将临桂新校区建设的丰碑铭刻在心。
“新战友”直奔工地报到
一双水鞋、一双解放鞋、一顶草帽,这些都是桂林医学院建设者随车必带的“工具”。桂林的“秋老虎”大家都知晓,工地上的温度有时高达三十八九度。面对滚滚热浪,校领导依然牵挂着新校区建设。同学们经常见到学校的高层领导头顶草帽、穿着解放鞋穿行在工地上的情景。去年6月,刚调任桂林医学院党委书记的黄照权,不顾旅途劳累,没有稍作休息,从百色坐车直接到临桂。新校区是他报到的“第一站”,他说,最想见的还是临桂新校区的建设者们。
基建处处长覃克强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很忙”。他的“战友”常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他奔波在工地现场的情形。当我们打电话想去办公室采访他时,得到的回复是“我们覃处长平时都在工地,不坐办公室的。”有建设者甚至谦虚地请求“参与新校区建设的每个人都很平凡,只要大家认可我们的付出,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非常时期,非常措施,非常手段”,这是桂林医学院新校区建设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他们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只有“5+2”、“白加黑”的工作法。
在去年新生入住新校区倒计时的100个日夜,多数建设者吃住在工地上。为了保证9月15日新生顺利入学报到,桂林医学院院长作为新校区建设总指挥更是不辞辛劳,甚至亲自跑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党委副书记宿富国曾坦诚地说:“那段日子确实很累很苦,我每天睡在床上想,明天还能不能按时起床?但是,一想到身上这副担子心里就不踏实,我们必须咬牙坚持!”
坚持便成习惯。这些“习惯”奉献的桂林医学院人在去年迎进第一批新生入住的当天,他们还和工人们一起在紧张地铺设人行道,直到凌晨4时……
一群人以新校区为“家”
“新校区对你意味着什么?”也许有多个答案。但是,对于在这里默默付出的建设者们,新校区也是家,一个充满爱的家。在去年最后的攻坚阶段,为节约时间,桂林医学院许多教职工扎根在临桂,把对家人的爱融入工作中,夜以继日地投入新校区建设。与此同时,他们必然缺失对另一个家的照顾,从这个角度上讲,桂林医学院建设者中的中青年教师同样为新校区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
“那时的状况是顾得了这个家,就顾不了那个家。许多女老师顾不得保养,由于长期在工地上暴晒,面色又黑又红。”黄晶在谈到自己的女儿时,露出一脸的愧疚。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家的她即使回去也是“来匆匆,去匆匆”。因为关爱少,女儿不黏她,让她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李宇华家里不足2岁的孩子嗷嗷待哺,说起自己的“小家”,她笑言“只能暂时性的、小心翼翼地收缩着伟大的母爱”。谢海滨因为在工地走不开,婚礼一拖再拖。家住灵川的唐中能老师去年5月调入基建处,当时他的小孩出生才一个月,他每天只得骑着“电驴”风雨兼程地往返在“大家”和“小家”之间。
望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看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累积起来的新桂林医学院,“桂医人”幸福地笑了。因为,尽管筑梦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当他们真实地完成了“当时几乎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这一张张笑脸无疑透出的是对建设最美大学校园的自信与自豪。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新校区已建成的水系驳岸边,这个象征着细胞液流向生物体各个部位的医学创新设计,终于由理念化为了现实。在桂林医学院大力实施引进人才战略的之后,学校的整体实力跃升一个大台阶,教育教学、科研实力蒸蒸日上。一个现代风格与民族特色相融合,医学特点与人文理念相融合,校园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集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于一体的园林式校园正在逐步完善。对此,我们心生敬意:为历届桂林医学院领导,也为新校区的建设者们。毕竟,建设还在继续,设施还待完善,这些成果来之不易,请珍惜,也请理解与宽容!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冠年“我对钦州的小吃和商业街特别感兴趣,一定要多逛逛!”10月27日晚8时,在下榻酒店安顿好并用过晚餐后,百色市高脚竞速运动员马爱春笑着说。本届民运会今日拉开战幕。27日,各代表团陆续集...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