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 波 罗 琦 本报通讯员 张宇璇
“贝侬哎,壮家敬酒要唱歌,山歌声声伴酒喝,贵客越多心越暖,贝侬哎,好比春风过呀过山坡……”在2014年央视春晚中,一首《壮族敬酒歌》作为开场歌曲,以朗朗上口的旋律、浓郁的壮乡风情,唱暖了八桂儿女的心窝窝,也唱红了大江南北。
这首新时期广西民歌的经典之作,由广西艺术学院梁绍武教授作词。歌曲中,绘声绘色的群众语言、惟妙惟肖的形象比喻,充满着真挚朴实的生活情感,充分展示了壮族山歌的艺术之美。
近年来,该校立足于广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利用学术、技术、艺术的专长,积极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的优势,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工作,为我区经济社会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艺兴桂
培养人才提供发展“动力”
日前,两条喜讯在广西艺术学院迅速传播开来:在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二届动漫奖颁奖仪式上,青年教师潘丽萍作品《踮脚张望》系列漫画荣获“最佳漫画作品奖”,是广西有史以来荣获的动漫创作最高级别政府奖项;学校也从全国23个省区申报的近千家单位中脱颖而出,代表全区入围“最佳动漫教育机构奖”,为广西赢得了荣誉。
作为我区较早开设动漫类专业的高校,该院积极开展动漫学科专业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动漫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学院获认定为“自治区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师生在国际、国内动漫领域斩获一批知名奖项,为服务民族边疆地区动漫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大学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和服务发展贡献度,积极对接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努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素质,就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学院坚持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积极打造艺术人才培养小高地,为社会输送优秀艺术人才。”该院党委书记邓军说道。
长期以来,该校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学科引领,实现课堂育人之外,师生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现教学相长,为繁荣全区、全国文艺园地锦上添花。
师生先后承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编导、展演以及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南宁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等重大活动的编导、演出任务,舞蹈作品《美丽姑娘》入选中央电视台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歌曲《壮族敬酒歌》入选2014年央视春晚开场歌曲,学校专业教师集体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史诗《壮天歌》,代表了广西严肃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
2010-2013年,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文艺类奖项37项,获得广西最高文艺创作奖“铜鼓奖”11人(次),历年来获此项奖项40多人(次),是广西获得该奖项最多的单位,对宣传广西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学校积极引入“校中有实训室,企业中有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服务,获得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将骨干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学生一同承担并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室内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设计、上海世博会广西展馆设计、南宁市邕江精品示范段——民俗组雕“民生长街”创作,金汇如意坊·邕州阁建筑设计,南宁青秀山霁霖阁、状元泉等5处景观建筑设计,并以学生的毕业作品展为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项目创作,现有多个实践项目投入实践,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
除此之外,该院还组织师生以艺术展演为载体,走基层、送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目前,已举办上百场各类文艺展演,足迹遍布全区各个市、县,为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对外交流
构架艺术的“海上丝绸之路”
汇聚16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3场大师班精彩讲座,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汇聚一堂……2014年5月,由该院主办的2014“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但为绿城市民献上了为期一周的高水平音乐盛宴,更将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唱响全国内外。
在音乐周新闻发布会上,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禤思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推动中国民族音乐与东盟民族音乐的创作表演发展,建立一条音乐艺术的“海上丝绸之路”。
活动期间,一批国内外知名音乐专家一致认为,音乐周的成功举办,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更跻身“新音乐”创作的三大平台,成为国内又一个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际性音乐活动。
“跻身三大平台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还要不断提高作品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和全区的知名度,打造音乐的‘海上丝绸之路\’而不断努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有的文化自觉。”本年度中国-东盟音乐周艺术总监、该院钟峻程教授的一席话,道出每一个广艺师生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孜孜不倦的文化追求。
当前,学院全面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依托“中国-东盟”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缘优势,拓展对外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大力支持“腾飞·北部湾”等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提升全区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打造对外交流的“双引擎”。如今,该校已成为东南亚国家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助推东南亚国家艺术发展,形成互助共荣、春色满园的文化景象做出积极探索。
2012年5月,国家外交部以该院为依托,挂牌成立“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该中心先后为越南国家级艺术院校及团体培养了艺术骨干200余人,还与老挝国立艺术学院、柬埔寨艺术学校、缅甸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印尼国立艺术学院、泰国艺术发展学院、越南军队文化艺术大学、越南舞蹈学院、越南国家音乐学院签订备忘录。据统计,共计300余人(次)赴东盟和欧美国家开展访问演出等,开创了学院乃至广西与东盟国家文化艺术交流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学院依托中国-东盟民族艺术创作与展演中心、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创办了《魅力东南亚》风情歌舞晚会并主办首届“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汇聚了诸多国内高校、艺术团体的精英骨干以及东盟各国舞蹈界的专家和教育者,在东盟国家文化界与舞蹈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该院为全区与东盟国家构建了一条艺术的“海上丝绸之路”,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经济互惠与共赢,极大地促进我国与东盟各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大力服务广西经济文化建设。
漓江画派
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要弘扬广西文化精华,提升知名度就要充分凝聚广西艺术创作热情和力量,服务于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广西文化地位。为此,以该院美术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漓江画派”,充分激发创作热情和文化责任,积极为民抒写、为民抒情、为民抒怀,现已成为广西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
2014年11月1日,中国美术馆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小平的足迹——漓江画派走进百色”美术作品正在这里展出。此次画展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百色起义85周年精心策划而成。
在历时半年的时间里,在该院院长黄格胜的带领下,“漓江画派”画家兵分三路,沿着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的足迹,深入百色各县区采风写生,创作了一批反映邓小平革命精神和百色市建设成就的艺术精品,为提升全区影响力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黄格胜多次强调,“漓江画派要始终以服务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这一理念也根植于每一位漓江画派画家心中,他们胸怀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历史责任感,助推着漓江画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为今天广西一张璀璨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漓江画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等地举行大型画展10余次,讴歌了全区的建设成就、美丽风光、民族风情,弘扬了以民为本的时代旋律;同时漓江画派画家的作品也多次入选国家政要和贵宾礼品,为提升广西民族文化品位、扩大全区在全国以及东盟各国的影响力做出卓越贡献。
直接服务于我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漓江画派”,为广西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打造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均提出,要扶持和培育漓江画派等一批文化品牌,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享誉中外。
漓江通四海,画派誉中外。如同名扬天下的漓江山水一样,漓江画派正用自己的文化精魂滋润着八桂大地,并将广西文化精华带到全国、走向世界。
从2010年以来,该校以漓江画派为依托,连续4年举办“桂澳学生写生交流活动”,共同推动了桂澳两地的文化艺术发展;同时,漓江画派作家还积极走进柬、日、韩以及非洲等国家,通过巧手妙笔,描绘世界的旖旎风光,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共同为世界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中华文化推向东盟、推向世界。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助推广西腾跃(系列报道之十)
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 协办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莫艳萍通讯员/黄祯光)想过有一天端坐家中,稍按几下手机,蔬菜大棚中的温度、湿度便一目了然吗?想过有一天轻点鼠标,农产品价格信息、农技知识甚至“专家会诊”远程答疑就会出现在眼前吗...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