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我从玉林师范学院毕业,来报社工作,开启了我7年记者生涯!
新闻是易碎品,昨天的报纸只能包鱼,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些新闻一般规律是新闻专业学生所熟悉的!
7年记者生涯如有什么值得说,那就是:我一直追求写不易碎的新闻作品。
练手:不舍昼夜追新闻
我喜欢历史传记文章,常想:如果当时有报纸刊登于事发之后,那何尝不是一篇生动的人物通讯报道呢?
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事件与历史事件只是发生的时间不同,以今观古,是历史,以今说今,是新闻。
基于这种认识,工作第一天起,我就把新闻采访业当做一份“措而与之天下之民”的事业来对待。
不过百色只是一个五线小城市,我也不过新手,谈何容易?还得“眼高手低”(着眼点要高远,着手点要低,不断达到高的目标)做起。秉承着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定义,脚板底下出新闻的行动指南,“三贴近”的指导思想,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原则……我每天早出晚归,或骑自行车或走路,四处逛街,这项当时《百色早报》记者称为“扫街”的工作,我干得比较卖力,“扫”见什么写什么,树倒路烂管坏交通事故等街头见闻,家长里短各种矛盾纠葛琐事,促进民意与政府沟通等都是采写对象。
为了找到新闻当事人,不时也经历一些曲折、委屈、羞辱,甚至有几次以身犯险,事后思来也挺害怕。为了写好稿子,8小时工作外加班是家常便饭,对于时效性不很强的重要稿件,常为标题苦思冥想,或熬夜读书找灵感,或喝得大醉放空自己……现在想来,很多是不必要的,只是热爱工作的见证,见证一个小城市里一个不舍昼夜追新闻的年轻人如何成长。
采写方面,从遣词造句、段落分布,整体构思的起承转合,我既跟经典学,也问编辑部同事,陈伟玲、吴东萍、褚良春等是我常求教的对象,久之,得A稿(一等稿)渐渐多起来,有几篇还得到报社一些同行的称赞。
但这些新闻写多了,总觉得是重复,没意思。总编辑潘江忠曾点我名说——光会写街头巷尾的新闻,不算合格记者。
这也促使我去探索创新,怎么做呢?赵燕妮主任教我:你先领一些题材去做,涉及这个题材(问题)的人与单位,你一个个去问,问清楚了写出来,交给我来把关……
这个法子让我逐渐弄明白了这些新闻写作技巧:一个新闻主题只写一人一事,或者几人几个小故事组成一篇文章,并在各个小故事里注重新闻价值的提炼,突出主题。
寻劲:策划专题报道的日子
大学时,班主任华进常教导:做记者要多读书,读杂书,多读经典及经典路上的作品,技巧的东西入职了就自然熟,关键要有深厚的文化底子,有思想,懂策划,才能有创造,否则一味摸索套路,熟透了就平庸,难有大成就。
我深以为然,读书思考成为工作、生活重要内容!当时我爱看《南方周末》,也看新闻理论实践书,其中《后台》(《南方周末》名记名编谈新闻实践经验的3本书),对我启发很大。
虽然其中道理我有些做不到,但心向往之,常捉摸着能不能在百色也写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012年,我看东合大桥建成通车,又发现百色街头零散着几座古宅,我想会议新闻也要跳出会议写新闻,那我能不能跳出、透过这些表象去挖掘背后的价值呢?捉摸、思考的结果是我写了几篇围绕渡口、渡船展开的稿子和以“老屋”为线索的《老屋春秋》系列报道,这些报道得到编辑部同仁的好评。《老屋春秋》系列报道还获得2014年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我也成为《百色早报》第一个独立策划主题、系列报道的记者。
那是一个美好而充满创造的岁月,我自信满满地沿着这个工作思路展开工作,成果是《透视隆林山歌现象》《留学生在百色》《寻找百色的武术人》《百色·老拳师的风采》《百色玩家》《你未知的百色历史传奇》《百色武林逸事》等主题系列报道。这些成果其实都是《老屋春秋》的模子里倒出来,只是我不断在里面因题而异丰富提升,比如在《透视隆林山歌现象》里强化“民族内涵+新闻操作+娱乐精神”;在武术题材融入侠义思想与小说笔法,在《百色玩家》系列侧重“玩主”个性与追求,如此等等。
这些成果,离不开编辑部同事、报社领导的集思广益与支持。我看起来虽是独来独往做报道,也不常来报社坐班,但我无时无刻不在借团队知识、智慧、人脉。
今天回头去看,我所有的作品,自己满意的其实很少,寥寥数篇而已。但那种勇往直前求新求变求创造的新闻策划与采访精神,才是记者生涯中最可贵的。
蛰伏:未来一定可以写出更好作品
这一年多来,我遵从报社领导安排,放弃未遂的专题策划写作,转岗到《右江日报》做编辑,脱离采访一线做编辑也将近1年了。这使我有更多时间攻读新闻学理论书籍,又经营个人微信公众号《德公子有故事》,把那些年刊发的作品及有价值的新作发表在上面,得到不少读者的热爱,这或许是我追求不易碎新闻作品的一种回报。
7年记者生涯,我随着工作需要与兴趣爱好,涉猎了很多书,涵盖新闻、历史、文学、武术、书法、法律、哲学等门类,收获知识,增长见识,拓展胸怀,正是读书与新闻实践让我从一个胆小羞涩的农家子弟、稚嫩书生锤炼成一个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精神富足感滚动身心,周流六息,这种精神能让我在复杂社会里,从容不迫过生活。
想我当初,瘦骨如柴,手无缚鸡之力,每到夏日便昏沉不振,记者生涯让我因利乘便接触传统武术,识见高人,他们言传身教让我身体强健,自信自强。
忆起7年记者生涯得失,最难以释怀的是一些或采访纰漏或因知识见识问题造成的幼稚稿子。但学无止境,记者本来就是一份以自己无知去求知的职业,庾信文章老始成,王羲之颜真卿书法也是中老年才入佳境,我还30出头,路还长,一定可以写出更好作品。
在30岁左右的最好人生阶段中,能从事新闻记者这份工作,我深感荣幸。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茜)今年以来,市环保局积极回应群众意见建议,认真抓好2017年度绩效考评社会评价整改落实。针对群众反映...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