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网通讯员谭印艳?彭凤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特别是基层青少年成长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投入,老少边山穷地区教育事业得到明显改善。为更精准地了解基层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更切合实际地研究、调整和创新工作思路,我乡团委联合乡关工委、司法所等部门,通过对汪甸瑶族乡辖区内青少年成长情况进行广泛走访调查,采取入户谈心交流,召开学校教师、村组干部、党员和团员青年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切实掌握全乡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青少年关爱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现的问题
(一)青少年暴力现象日益突出。青少年暴力现象呈现出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近年来又呈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校园化。经常出现高年级欺负低年级、同村欺负外村的现象,特别是在放学后更加严重;二是团伙化。不少青少年明辨是非能力低,容易受到他人蛊惑,特别是一些社会闲散的青少年经常无所事事,在领头人的唆使下,结伙打架或是欺凌他人;三是游戏诱导。部分青少年沉迷于虚幻世界,从中取得满足感,但因为自身经济能力的影响,常常欺骗家长和亲戚获取游戏充值资金,甚至引发偷窃、欺凌等恶性事件,从而导致家庭失睦,暴力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欠佳。心理障碍问题时有发生。青少年心理问题明显有上升的趋势,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未来就业压力巨大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普遍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则使学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青少年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受商业文化影响较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已经趋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许多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薄弱,是非观念不清,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调研中发现,各中小学生在公共场合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部分学生对父母、学校、社会抱怨不报恩,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学校、社会的关怀。缺乏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共性。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进更好的学校,毕业后去好的单位,可以毫不费力地领工资”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甚至很多人不懂得重阳节、端午节,却人人知道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
(四)青少年群体?“手机控”问题。手机游戏已经成为继网吧、电脑之后又一让青少年沉迷游戏、接触不良有害文化的途径,而且其更加便携,不易管控。有的学生在校看、回家看,甚至是回家路上看。青少年对手机的沉迷严重影响师生、家长和学生、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出现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教育资源配置利用不够。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已经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虽然经过几年的改革,右江区教育均衡已得到很大改善,但汪甸乡在伟弄、伟阳等偏远山区,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学生基础薄弱,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村里也没有能力聘请教师任教。村里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城区待岗,也没有意愿回家当乡村教师。即便是乡中小学已有编制的教师,都努力向城区学校靠拢,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此外,政府对基础教育老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太少,一年只有一次或者没有培训。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部分现代化、信息化设备由于缺乏有效管理,经常不能正常使用。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二)家庭教育问题突出。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它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影响着孩子,青少年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有关家庭的要素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每个家庭对待教育的态度都不一样,有的家长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以为读书才是农村人的唯一出路,因此就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并为孩子尽可能的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调查中有的家长则认为知识不能改变命运,那只是在浪费钱从而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有的家长则是无赖,自己没读过书教育孩子更是没有能力,更有家长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反正以后要嫁人都不是自己家的,有甚至支持未成年孩子外出打工。特别是残缺型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出现的问题更多,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造成智力迟滞、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差、胆小怕事,办事优柔寡断,缺乏远大抱负等。
(三)青少年获得和占有的欲望较强烈。青少年个体求知欲旺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但容易脱离现实,看不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从而沉湎于幻想不能自拔。网络游戏给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湎于网络游戏,是因为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像成为游戏中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再加上相对于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电子游戏中绚丽的画面和技术运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乐此不疲,达到痴迷的程度。
(四)各方引导工作力度不足。青少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但缺乏政治和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目前对青少年良好心理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但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尚能遵守纪律,但离开学校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后,就像断线的风筝,往往难以找到生活的方向,容易被社会的歪风邪气吹得偏离人生的正确轨道。对于社会青年的教育,也只局限于发现问题后的劳教整改等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防范于未然的有效举措还不够,各级团组织、社会组织由于人力、财力和权限等问题,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责任。
?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班级规模的限制。应加强对基础教育班级规模的限制,不能任由学校安排进行大班教育,那样不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应该实行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一种高质量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以缩小班级规模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更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师生比例合理的青少年教育体系,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向管理要质量。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前提。切实落实社会保障制度。依法落实学校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学校教师,保障他们享有应有的福利待遇,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感受到教师的尊严,是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对家长意识的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学习基础。政府、学校、社会有必要对青少年家长给予培训和指导,利用好家长学校这个载体,优先解决青少年家长所面临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方法可针对当地实际和家长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进行。通过邀请部分家长到学校参观学习、座谈交流,力求使家长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目的,以便更好地与学校教师合作,支持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以公益事业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青少年开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社会援助、义务植树、义务大扫除、文化艺术活动等公益事业。学校、团组织、关工委等应组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公益活动,引导青少年把空闲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在公益宣传、公益报道和公益活动中,释放学习的压力并主动树立“正能量”观点,并通过网络微公益,使青少年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
综上所述,目前,我乡青少年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与城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基层人才的培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宣传和政府主导,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青少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好地关心和服务祖国下一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石广欢)12月7日,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开展情况及阶段性成果。记者...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