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驮,在家乡农村尤其居住在边远山区的人们,谁不知晓和喜爱。在不通车的日子里,人们一年到头生产的粮食、施用的肥料及生活用品都是靠马驮运送回家;劈山开路、修田造屋所需物资是用马驮运输的;在林场伐木后的林间小道也出现马驮的身影……记得家乡赶马的人习惯买一个小铜铃拴挂在驮马的胸前,马行走时铜铃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铮脆悦耳回荡在山谷间。有时铃声传出,提醒在山路的行人靠边避让。
这使我最难忘家乡宝贵的驮马与山区人们相依相伴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县城的小学读书,每当周末星期六或星期天的下午,从县城的南边传来叮当叮当铜铃的响声,由远渐近、由弱渐强。不用去看,这熟悉的声音必是马帮从百色运货到凤山了。于是小伙伴们急忙进家要背篓、拿镰刀,并尽快出门,奔向河沟边、田垌里或山脚下去打马草卖给马帮。不多时,小伙伴们个个汗流浃背,肩背着满篓的嫩草从不同的地方来到马栈,不停吆喝老板要马草。过片刻,一老板漫不经心地出来,对背篓挨个用手提量着,并随口说着这篓两毛、那篓三毛钱的不过秤的价格,当时大伙只是点点头,不敢哼一句讨价声,便伸手与老板要钱,欢快地一同返家。随后也有大人挑着担担马草来,老板都一一买下。后来的几年,我们用马草钱买学习文具、交学费等,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长期以来,家乡人的生产生活用品,特别是盐巴、布匹、文具等都是老前辈们用马驮从百色往返六七天时间运来的。为了生存,老辈们一年到头不畏路遥、风雨兼程冒着艰险赶马驮运输,子孙们至今都不会忘记。后来从贵州下来几十匹骡马援助运输,增大了运输量。县供销社就成立一支“马驮运输队”,分为两个小组,规定一组今天回到凤山,明日另一组即起程去百色。使马驮得到劳逸,且又便利储货运输,从而调动了赶马人的积极性,加快进度,正常运输。
当年,从凤山驮去的物资主要是茶油、桐油、八角、干牛皮及各种药材山货等;从百色驮回的有盐巴、棉纱、布匹、火油及文具和药品等,并逐步解决了生产用品。多年来,马驮队在两地频频正常运输,使得城乡经济互通有无,促进工农业的发展,使家乡人民逐步改善生活。那马驮的响铃声一直延续到凤山至百色通车后停止。
如今,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交通大发展,面貌大改变了,家乡村村通公路,运输车辆化。现在从百色运货到凤山,四小时就运到了。我想,马驮曾是家乡人民运输的一个倩影,那叮当叮当的铜铃声是一曲村歌,更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史诗。而今虽消失,但在家乡人民心中是永不消逝的辉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茜实习生覃文彬)为贯彻落实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年活动要求,进一步巩固2018年领导干部家庭助廉教育活动成果,3...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