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琳 本报通讯员 韦文孟 刘秋玲
12月21日,相隔10年后,记者再次走进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民安村。昔日面目狰狞的座座裸山,正被秀丽葱茏的吊丝竹林和婆娑多姿的苏木林怀抱着,白墙青瓦的村居,坐落于青翠的群山中,展现着一幅和谐的生态美景。
如果不是在2002年前曾走访过民安村,记者也不相信,这里曾经处处是青面獠牙的裸岩,不见一树的光山,就如同颗颗恶性肿瘤,依附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谈到环境变化,民安村敢桑屯村民蒙绍斌感慨,“今非昔比”这个词用到这最合适不过。他说,这一切都是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功劳!现在村里各家各户都建起地头水柜,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还可以解决一些农业生产用水,提高土地产出率。村民们的生态意识也强了,不再把牛羊放到山上,而是实施圈养;有了沼气,也不用上山砍柴,把这山封起来,林育起来,水土流失问题得到解决,成片的苏木和竹林更是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民安村是百色市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百色是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据200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结果,岩溶土地面积占百色市土地总面积的35.8%,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54.5万公顷,位列广西第二,占百色土地总面积的15%。在石漠化土地中,重度石漠化占81.7%,位列广西第一。
从1987年开始,百色市便启动了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工作,2008年,平果、田阳、田东等三县被列入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昔日裸露的石山逐渐披上绿装,石山下的居民也开始收获大自然给予的回报。
在平果县果化镇龙东屯的村民家里,拧开水龙头,清冽的泉水便哗哗地流了出来。在去年严重旱灾中,广西的大石山区基本都没能幸免于难,而龙东屯的村民们却不用为水发愁。
跟着村民,记者在一座大石山下找到了为村子供水的泉眼。拨开茂密的灌木,只见泉眼里沽沽冒出冰凉的泉水,手鞠一捧送入口中,清甜清甜的。抬头望去,只见石山上布满婆娑多姿的任豆树。村民阮明义告诉记者,七八个月不下雨,泉眼也不断流,秘密就在这片任豆树林。任豆树耐旱,保水强,非常适合在大石山区生长,它们发达的根系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块大海绵,把水牢牢“锁”在石山的肚子里。干旱的时候,这些水分还能反哺山泉,保证泉眼出水量。
虽然现在这口泉眼历旱不竭,但它也有一段干涸的历史。阮明义说,上世纪60年代,由于乱砍滥伐,泉眼曾干枯断流。1988年,百色市启动大石山区石漠化治理工作后,龙东屯开始植树造林,经过两年的恢复,1990年,这口历代哺育龙东屯的泉眼在枯竭了几十年后,又恢复了活力。
环望龙东屯,没有看到一个水柜,只见满眼青翠。这些青山已成为很好的水源涵养地,成为一个大型“水柜”,不断地为龙东屯的村民输送生活生产用水。
田东县祥周镇岩马移民新村的村民,也托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福,走出大山,摆脱了贫困。
村民黄志雄去年春节从环境恶劣的大石山搬进新村后,开始种植芒果。他告诉记者,全村承包了布兵村400亩土地,发展芒果产业,现在村里的芒果销到广西各地,还销到了广东、云南等省。村民因为种芒果,每家每年都能赚万把元。
据了解,新村的村民全是从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祥周镇的驮仙、均宁、陇造、民安、布兵大石山区和模范大石山区等6个石漠化地区搬迁过来的。在原来的居住地,由于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主要靠种玉米、黄豆等旱地作物,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而且村里不通水、电、路,人畜饮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肩挑马驮,种田更是等天吃饭。
2003年,田东县在距离县城15公里处,建起岩马移民新村。至今,共投入资金450万元,安置移民162户785人。并通过扶持发展芒果产业,创造条件劳务输出,原本贫穷的移民走上了致富的阳光大道。一些移民建起了钢混结构的楼房,户户建有沼气池等配套设施,村容整洁;摩托车、电视等,成了村民的普遍生活品,汽车也开进了移民的幸福生活。
就在移民步步踏上幸福之路的同时,原居地也因生态、土地、人口压力得到缓解,森林植被开始恢复。据统计,田东县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42.2%提高到现在的52.7%,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袁琳本报通讯员贺亮军本报实习生唐月明刘学慧近两年,在我区广大农村,最新鲜的事就是群众时常在田间地头见到大院士、大专家;农民最时髦的事,就是像追星一样和院士照相合...
田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