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伦(中)深入村屯检查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图片由德保县委组织部提供)
□本报记者 褚良春
◆人生履历◆
李特伦,男,壮族,1970年7月出生,广西田东人,在职研究生学历,1993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先后任右江民族师专教师,百色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科员、科长、副处级组织员,德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从事组织工作10余年。2011年在德保县委组织部工作期间,他被确诊患上肺癌。为了不让家人担忧,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独自承担着病痛的折磨。患病以来,他始终恪尽职守,忘我工作。2012年7月10日凌晨6点,因病猝然离世,年仅42岁。
8月1日至8日,一个周里,记者辗转德保、百色、田东三地,每每提起他,熟悉他的人都是唏嘘不已,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每一回化疗结束,就是他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要抓紧时间回德保上班。” “他走得很慢,从一楼到五楼要花好几分钟,走两步要停下来歇歇,到五楼已累得够呛。有次他刚上楼,我给他打电话,电话里,他喘了好久才缓过来。”半年多来,这一个个疲惫的步履不知踩疼了多少人的视线。
“我们知道他的脾气,怕我们耽误工作,很反对大家来看他。去医院的路上我们还在商量为见面找个借口,但是,进到病房后,大家都吓了一跳,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他虚弱的样子,让人揪心。最后,自发来医院探望他的同事越来越多,怕他发现,大家只能隔着重症监护室病房的玻璃偷偷看着。”即使来德保才530多天,但是同事们都把他当成了亲人。
“他一直瞒着我们,我们村是贫困村,村民日子过得艰难,他知道我们听说他生病了,一定会去看他,南宁是大地方,他舍不得让我们花钱……”田东县朔良镇那娄村村支书零建英带着老家那娄村376户人家1000多位村民的嘱托,到医院看他,没想到大家最后能做的只是带他回家。
31个小时,1300多公里,深圳——广州——田东,7月11日夜里,车终于到田东了,平时上街连三轮车都舍不得搭的贫困生凌蒙甲花光身上仅剩的150块钱,包了一辆的士直往家里赶,“求求你,再快一点,求求你。”凌蒙甲带着哭腔一路哀求司机,可是,还是太迟了,凌晨3点钟等他赶到家乡农马屯,看到灯火通明的小村庄,听到最不愿意听到的阵阵悲泣,这个19岁的孩子,“哇”一声,就哭了出来……
听着他们的讲述,于是,笔端也就倾注了某种使命……
——题记
◆最后的脚步◆
(一)“医生,我的身体什么时候能恢复过来?我还有好多工作没有做。” ——李特伦病逝前一个周
6月18日中午十一点多,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入院一个星期的李特伦强打起精神来,靠着被子坐起来,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一坐起来,豆大的汗珠就不断往外冒,手机短信提示音响起,妻子廖伶只好把手机递给他,现在是他的办公时间,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哪怕是在医院里。
“部长,关于这次落实县计生协会副会长人选……”、 “部长,今天接到市调研室通知,将于本周出一期报送区组织部的专刊……”手机收件箱里满满的都是关于工作的邮件,廖伶不轻易跟他说话,因为不忍心听到他一开口就停不下来的咳嗽声。化疗完之后,身体很难受,稍微有点精神了,他也不爱讲话,但是他不讲话的时候,脑子还是一直在想着工作,生病后他的睡眠状态一直不好,很多时候夜里三点多就醒了,廖伶劝他再睡一会,他不肯,“这个时候的状态是最好的,脑子很清醒,可以想出来很多很多东西。”
他握着手机,艰难地打着字,廖伶时不时拿毛巾去擦拭他额头上的汗滴,虽然冒着汗,但是,他的手脚却是冰凉冰凉的。
同事们担心他,想来看他,总是被他劝回去:“你们要把心放在工作上,不要来南宁。”一来二去的短信,就是他们办公的方式,虽然看不到部长的模样,但是收到他条理清晰的工作安排,同事们就彷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7月2日,部门周一例会,副部长陈静如往常一样将汇报以及问题请示编成短信发过去,下午五点多却等来李特伦爱人廖伶的电话:“老李说工作上你们自己商量着做吧,不用请示他。”这是头一回部长让妻子来交代工作上的事情,这也是头一回,事事尽责的部长说:“你们自己商量着做吧。”电话那头,廖伶已经抽泣:这几天,他已经只能靠吸氧度日了。
次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植固、陈静赶忙驱车前往南宁,他们知道李特伦的性格,他不愿意他们耽误工作去探望他,到时候要怎么跟他说呢?一路上几个人还在商量着找见面的借口,“但是,进到病房之后,我们都吓了一跳,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黄植固说。
“我能挺得过来。”他一直这么努力着。他很配合治疗,按时吃饭,按时用药,“医生,我的身体什么时候能恢复过来?我还有好多工作没有做。”性格沉稳的他反复问医生,还不忘嘱咐弟弟:“我最近瘦下来了,你有空帮我买几套衣服,过段时间等身体稍微好了,我要回德保上班的。”但是没过多久,他就进了重症监护病房。
7月4日,李特伦的父亲李顺荣、母亲凌秀丽也被接到了南宁,他们已经有3个多月没看到儿子了,因为怕父母伤心难过,住院后,关于自己的病情,李特伦对他们只字不提。看着儿子在病床上痛苦的模样,二老双泪纵横。
7月10日凌晨6点,他带着对事业的无限眷恋走完了他如山的人生,短暂却又厚重。
(二)“每一回化疗结束,就是我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要抓紧时间回去上班。”
——李特伦病中
自李特伦2011年1月11日到德保工作,直至过世,生命最后的530多天,都与德保紧密相连。
2011年8月份单位例行体检,当时查出李特伦各项指标偏高,肺部出现阴影,医生提醒他赶紧去复查,但是时值德保县乡村三级换届,忙完换届他又得去北京学习,学习回来后又要赶着筹备德保红枫旅游节,“他只从医院开了药,回来县里打,医生嘱咐一个周必须用完的药,他要拖半个多月才能用完。”李特伦的同事介绍说。
工作像走马灯一样永不停歇,等红枫旅游节办完后已经是12月份,在家人、同事的竭力劝说下,他终于去医院做了复查,结果是大家最不愿意听到的,他的整个肺都是阴影,已是晚期。
领导听闻他的病情后,嘱咐他要好好休息。
但是,他放不下自己的工作。
“今年2月份,春节后不久,我跟爱人去看他,正好碰见他准备去德保。”市委组织部干教科的罗姗姗说,得知当时他刚刚化疗完毕,他们便劝他好好休息,李特伦的话至今都令她感动不已:“每一回化疗结束,就是我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要抓紧时间回去上班。”
“化疗结束后他都不肯多休息,叫我接他去单位,等下个疗程要开始了,才从德保赶去百色接上嫂子,然后直接去南宁的医院。”李特伦的司机罗朝聪回忆起这位领导,言语间既是钦佩又是心疼。“部里同事来家探病,还是三两句话离不开工作……”廖伶满是难过地回忆,自检查结果出来后,他先后经历了七次化疗,在岗位上工作到6月初。直至6月11日,身体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他才肯去南宁治疗。
今年4月,下乡时,得知德保县足荣镇党委书记黄明好患有轻度脑溢血,为消除其心理负担,李特伦甚至拿自己举例子,“我们算是病友了,说实在的,我从没考虑过假如自己战胜不了癌症怎么办,我干什么都是全力以赴。化疗时,我在想,爱人有工作,孩子也慢慢长大,有很多亲朋好友关心,不用有太多顾虑,好好养病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席话,让他身边的同事黄成宝难过得差点掉下泪来:“他刚化疗完就坚持下乡,劝别人好好休息,自己却还在工作。”
今年5月德保县政法系统干部人事需进行调整,正在化疗的李特伦不顾医生的劝阻,拖着重病之躯强行离开医院回到德保,连夜召开部务会布置工作,会议一直持续到凌晨三点才结束。副部长黄植固发现,他脸色苍白,艰难地用纸巾包住咳出的血悄悄扔掉,最后在会议室待了半个小时才恢复过来。“他是在跟死神赛跑,拿生命在搏击啊!”黄植固难过地说。
仍是5月,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导致德保旱情加剧,部分群众已出现饮水困难。他了解情况后,迅速协调县有关部门给群众送水,并亲自深入到重灾区隆桑镇陇坛村抗旱救灾现场。
如此性命攸关,他一边咳嗽一边布置工作,平时5分钟可以布置完的工作,那次整整花了近20分钟,一阵阵的咳嗽声让在场的同事揪心,他那日渐消瘦的身躯让在场的村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陪同的镇领导和村干部多次提出要他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可他的回答总是“没问题,过一会儿就好”,就这么几个字,谁也没想到这是他留给他们最后的话。
6月11日住院前,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强忍病痛,又一次来到他日夜挂念的隆桑镇果普村——香猪养殖示范点。看着他亲自送来的小香猪长势良好。“果普村是瑶族同胞聚集的村子,算是我县比较特别的地方,特别的地方我们就用特别的办法,搞起特色养殖,让瑶族同胞们真正地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他开心地说,病情仿佛也好了一大半,但没过多久,他住进了医院,而这一次,再也没能出来。
(三) “吃百姓饭,穿百姓衣,不要把百姓欺,我们也是百姓;得一官不喜,失一官不辱,莫嫌一官小,地方全靠一官。”
——摘自李特伦日记
2011年1月11日,李特伦到德保任职,两个月不到,他就走完了德保县12个乡镇的村村寨寨,对全县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他来之前,德保当年全县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的民意调查中处下游水平,而到2012年,已位居全市前列。
2011年6月底,他下乡时听说家住足荣镇扶苏村的粮食局党员张永忠家里上有80多岁的岳母,下有一个20多岁瘫痪在床的孩子,妻子又身患绝症正在住院,李特伦自己亲自上门探望不说,还召集部里的同志为他们一家捐款……
一名乡镇干部意图在人事变动中官加一级,借汇报工作之名找到他,表示“只要能成事,花多少钱都行”,并放下一个装有钱的信封。“钱,我不会要;事,按政策办。”他一字一顿,羞得来者无地自容。
现年50岁的原县世行办干部李克成,因为有文艺特长和管理能力强,2011年的干部调整中被组织看中,拟提拔为县文体局副局长,但部分人对他的年龄、工作经验和管理水平提出了质疑,李特伦顶住压力,勉励李克成发挥特长,努力工作。(下转第3版)
新闻推荐
田东县朔良镇属于右江断裂带的北部丘陵山区,地质结构以土山为主,如果遇到大暴雨的袭击,将有可能造成山体滑坡,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朔良镇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先...
田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田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