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伦的事迹感动了不少百色市民,记者在“天堂纪念网”、“纷纷雨”等网站上看到,为了便于大家祭奠李特伦,网民自发在网站上建起“李特伦天堂纪念馆”、“李特伦纪念馆”,因为寻找便捷,事迹深入人心,更大众的群体络绎不绝地进馆纪念,献上一束花,留下一声言。
为什么李特伦让鹅城掬泪,这个命题我们试图解读。
(一)李特伦身上有一种担当
1.“医生,我的身体什么时候能恢复过来?我还有好多工作没有做。”
——李特伦病逝前一个周
2.“每一回化疗结束,就是我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要抓紧时间回去上班。”——李特伦病中
3.“吃百姓饭,穿百姓衣,不要把百姓欺,我们也是百姓;得一官不喜,失一官不辱,莫嫌一官小,地方全靠一官。”——摘自李特伦日记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青年马克思的名言,他诠释的是一种大无畏的担当,担当是“铁肩担道义”的铮铮誓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海阔胸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魄,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的无私奉献……凡此种种,李特伦都做到了。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他选择了乐观面对、顽强抗争,半年多经过七次化疗,但他仍拖着病体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给瑶胞送香猪,顶着烈日将水送到大山里的旱灾区,躺在病床上已经走不动了,他还坚持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安排布置工作,去世前一个周,他问医生:“我的身体什么时候能恢复过来?我还有好多工作没有做!”……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是工作,谈的也仍然是工作。
李特伦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为他人、为社会、为时代的担当精神,在任何时候,都选择把集体和家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考虑,甚至在病重之时,正是这种担当的极致。
(二)职业操守是强大的内在力量
组织部长手握全县干部的人事权,自然成为很多“聪明人”的“公关目标”。身为组织部长,李特伦始终牢记一句座右铭:“公生明,廉生威”。面对各种诱惑,他淡然视之,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永葆清政廉洁的本色。
有一次,一名乡镇干部想在人事变动中官加一级,借汇报工作之名找到李特伦,表示“只要能成事,花多少钱都行”,并放下一个装有钱的信封。李特伦当场退回,并教育该干部:一个领导干部不能靠金钱来行贿升官,而是要靠有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的本事,只要群众信任你,有能力,组织都会看见的。对自己的家人,他也严格要求,凡是亲友找他办事送礼的,他要求妻子一律拒收。有时当事人硬放下的东西,他回来后一一退回。他还经常告诫家人:我们穷点、苦点不怕,怕的是收了人家东西,昧了良心,上愧对组织,下愧对“饭碗”。
做人要有准则,做事要有原则。送礼的、打招呼的,甚至软磨硬泡的……在他们面前,李特伦如大山一般岿然不动。
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组织原则。
……
李特伦的生命很短暂,但在百姓的心里他将长久地活着,因为他把百姓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因为他把组织部门的形象和组工干部的清正廉洁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始终保持对名的超然、对利的淡然,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对于李特伦而言,“职业操守”并不是写在规章纪律里高挂墙上,而是镌刻在他生活的点滴里,这种精神已成为永不褪色的信仰,融成了品格,深深地流淌在骨血里。
(三)向上向美的力量像涟漪,会越荡越远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李特伦无疑是富有的,因为他一次次让大家泪流满面。”“他是我们穷山村里的好亲戚。”田东县朔良镇那娄村村民含着泪说。
田东县朔良镇那娄村是个贫困村,李特伦的老家就在那里,全村共有7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376户人家1000多名村民,虽然听说他当了领导,但村里人还是乐呵呵地喊他的小名“阿献”,他总乐呵呵地答应,毫无架子。逢年过节回家,听说有人病了,他总要上门嘘寒问暖,虽然自己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总不忘往病人手里塞点钱;得知村里十多名五保户没有住处,他就负责联系找来了资金建房子,让老人们老有所依;听说村里自筹资金修路,但苦于资金不够,他主动掏腰包出了3000元;获悉村民黄正文想要建养猪场,他又帮忙联系种苗又借钱……一些村民为了换钱,上山捉蛇,下田捕蛙,林中网鸟,然后拿到集市上出售,他碰见后,也并不责怪,只是默默掏钱买了下来,再拿回山里放生。这些年来,这样的“傻”事,他做了不知多少……
积善成德,跬步千里。这个世界终究是温暖的。
作为一名人民的好公仆,国家的好干部,李特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了文人的儒雅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走出大山的他,将“做人”二字压在心底,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李特伦的这种岗位操守其实也反映了一种价值观:向上、尚善、有担当、有责任感。社会上不时涌现出的这些感人事迹,会像水面上的涟漪一样,越荡越远。这种精神、这种价值观也会扩散开来,影响更多的人。
健康、文明,不仅仅指制度的完善、法律的彰显、教育的普及,更需要坚固的道德体系、强大的精神能量。李特伦就像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坐标、一个道德体系的支点,给了所有人对社会道德的信心和耐心。
其实人们的内心对美好的事物都会有呼唤的,这样的人物涌现出来,正好符合了人们心中的这种呼唤,相信更多的人会被这样的精神力量所感召,并且外化于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和扩散吧。
新闻推荐
据邓女士称,5月6日,她来到幼儿园欲找园长反映情况。恰巧园长不在,一名副园长表示要调查邓女士反映的问题。在追问下,孩子的话更是让她倒抽凉气:孩子说曾被老师打倒在地,还被老...
田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