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东县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斧
高岭坡遗址现在还在不断地发掘中,很多东西还待进一步考证揭秘
■本报记者陆增安/文刘增璇/图
在国内乃至国际考古界,百色盆地有“考古富矿”之称,近年来考古发现捷报频传,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地区,特别是这里发现的手斧等旧石器,经中美专家考证其年代为距今约80万年前,使存在于国际学术界长达50年之久的“莫氏线”理论不攻自破。而位于百色盆地东段田东县的高岭坡遗址更是百色盆地最重要的旧石器遗址之一。最近对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田东县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是东亚早期人类迁徙史上一个重要的驿站。
那么,高岭坡旧石器遗址是在何时、何状况下被发现的?手斧等旧石器又是如何被发现发掘的?而它们的发掘,对于研究古人类的迁徙与演化、东西方史前文化的对比,都具有哪些重要的科学意义?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走进田东,开始探寻神秘的高岭坡旧石器遗址之旅,去触摸“考古富矿”史前“文明”的冰山一角。
探访
遗址探秘:古人类遗址深藏于偏僻村野
高岭坡遗址位于田东县林逢镇檀河村坡算屯南面50米的高岭坡,西距田东县城9公里,北到右江南岸3公里,是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群中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1月14日,在田东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一行3人沿着右江,风尘仆仆地来到坡算屯。穿过平坦的稻田,透过车窗,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山丘进入记者视线,而一个震惊世界的古人类遗址就在此山坡上。上到山坡,挖开的探方区映入记者眼帘。
在主持此次挖掘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信息资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谢光茂指引下,记者在挖掘现场看到,挖掘的探坑深约2米,从地面往下约1米处,坑壁是均匀的红土堆积层,但到了1米以下,则带有如蚯蚓状的黄白色交织网纹的红色黏土。
据了解,该遗址是广西文物工作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对百色盆地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不仅面积大,而且石器众多,其中不乏西方阿舍利文化的典型器物——手斧。
在随后的1988年—1995年,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教授为首的考察队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过4次试掘和1次正式发掘。由于每次发掘时间和面积都很有限,整个遗址的地层堆积、文化内涵和年代系列并不清楚。
“为解决上述问题,去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所会同田东县博物馆对这个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正式发掘。”谢光茂介绍说,此次他们挖了8个探方共200平方米面积的发掘区,至今已揭露出11个地层,并获得一系列新发现。
二次发掘:发现石器加工场和用火遗迹
“此次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这是一个新的发现。”谢光茂说,此次在第三层出土了大量研磨器、砺石等明确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表明高岭坡遗址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层之上还存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
而出土研磨器、砺石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均位于均质红土堆积层之上的第三层,是高岭坡遗址年代最晚的文化层。“这表明百色盆地自80万年前起,直到几千年前都有史前人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
谢光茂认为,从此次挖掘看,高岭坡遗址存在两套明显不同时代的堆积,一套是下面网纹红土堆积层,另一套是位于其上的均质红土堆积层。网纹红土堆积层的层面有一个高低不平的侵蚀面,和上面的均质红土堆积层属于不整合的关系,表明这两套堆积存在时间间隔。
“结合均质红土层出土的遗迹和遗物看,网纹红土层之上均质红土层的形成年代要比网纹红土层晚很多。”谢光茂说,可能为晚更新世,绝对年代可能在距今10万年以内。这一发现表明,在距今80万年前以后,百色盆地仍然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同时,在第四文化层中,他们还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和用火遗迹,且用火遗迹就在加工场的旁边。石器制造场分布面积约50平方米,里面散布着密密麻麻的石片、石核、断块、碎片等石制品,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场所。“这些古人类曾在这里制作工具,在寒冷的冬天燃起篝火取暖或者烧烤食物”。
目前,此次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考古专家打算春节过后再往下挖至5米深,以期待有更多发现。
解密
手斧是如何发现的?40年前野外考察发现,曾被长期打入“冷宫”
1973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西博物馆组成的考察队,在百色盆地首次发现旧石器。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广西博物馆和百色地区的文物工作者又先后发现近百个旧石器地点,采集了七八千件石器标本,其中有数量众多的手斧。但限于当时认识水平,这些手斧未被人们所重视而被长期打入“冷宫”,藏于博物馆的库房内。
直至10多年后的1986年春,以黄慰文教授为首的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考察队,开始对盆地的旧石器地点进行科学考察。
在观察藏于南宁和百色市博物馆内的石器标本时,黄慰文教授惊喜地发现,这些落满尘埃的石器中有很多是跟西方阿舍利手斧相同的手斧标本!这使考察队员兴奋不已。由于百色旧石器的重要性,考察队决定把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作为重要的科研课题。
然而,百色旧石器的年代问题却成了困扰科学家的一大难题。
年代是如何测定的?采用氩-氩法年代测定,年代为距今约80万年前
百色发现了手斧,但手斧的年龄有多大?即它到底有多少岁了。
谢光茂解释道,由于埋藏手斧的网纹红土属于一种酸性土壤,不利于保存动物遗骸,因而无法采用传统的古生物地层学方法来确定它的年代。“这个问题直到1993年才有望得到解决”。
1993年春,考察队在位于百色市附近的百谷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首次在原生网纹红土中发现了与石器共存的玻璃陨石,为解决包括手斧在内的百色盆地旧石器年代问题带来了突破。随后,考察队又在百色枫树岛遗址的网纹红土地层发现更多的手斧,并且这些手斧和玻璃陨石出在同一层位。
后来,这些玻璃陨石经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用裂变径迹法测定年代为距今73.3万年。199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地址年代中心再次对这些玻璃陨石进行氩-氩法年代测定,年代为距今约80万年前,并由此证明以手斧为代表的百色旧石器的年代就是80万年。
这一发现,使百色旧石器因此成为迄今为止东亚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个含手斧的石器工业。
这一发现有何意义? 石出惊天改写人类进化史,终结考古界“莫氏线”误论
上世纪初,西方史前考古学家在法国北部一个名为阿舍利的地方发现了距今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典型遗物为手斧。此外,还有手镐、薄刃斧等。由于手斧两面打制、制作技术进步、器形规整、工艺精湛,欧洲人为之而引以为豪。
后来,在欧洲其他地方、在非洲、中东和印度半岛等地区也发现了此类石器,亦引起这些地区的人们为自己的祖先聪明灵巧而自豪不已。考古学界就把旧石器时代早期这种以手斧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统称为阿舍利文化。这种文化,在东亚却迟迟未有发现。
上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考古学家莫维斯将旧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早期旧石器划分为两个文化区:一个是“手斧文化区”,包括欧洲、非洲、中东和印度半岛,代表一种先进的文化;另一个是“砍砸器文化区”,包括东亚和东南亚,代表落后的文化,是“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这一人为的错误定论被称为“莫氏线”。
而今,在百色盆地、在田东高岭坡不仅发现大量制作精美的手斧等旧石器,且年代如此之早,震惊了科学界。这说明在80万年前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古人类,已经能够熟练制作手斧。不仅如此,这些手斧的年代还比欧洲的阿舍利手斧早30万年。
这一发现,不仅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进化的历史,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莫维斯关于东亚地区是落后的‘砍砸器文化区\’”这个带有偏见的“莫氏线”理论。
待解之谜
百色旧石器在百色盆地内分布广泛、地点众多、材料丰富。从最近几年对其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看,百色旧石器在时间上可能存在早晚不同阶段。换言之,并不是所有发现于盆地的旧石器都是距今80万年的。那么究竟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各时期的年代多少?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如何?这些问题如果未能得到解决,就无法解决百色盆地旧石器的年代序列和文化分期等重大学术问题,从而影响整个盆地旧石器的深入研究。
可以预见,此次发掘将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希望。不仅如此,此次发现的石器制造场为研究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而晚期地层出土的文化遗物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过渡以及环境变迁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相关链接
●1998年3月13日,在美国出版的世界著名学术刊物——《科学》杂志,特辟专页,以“中国灵巧的直立人”为题报道了百色旧石器的研究成果。
●2000年3月,中美科学家对百色旧石器的研究报告,在美国《科学》杂志以百色手斧为彩色封面的形式发表,并公布了美国伯克利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心为百色旧石器测出最新同位素年龄为80万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1年1月,国家科技部组织由我国著名院士组成的评选小组,将“人类起源再添新证,百色旧石器挑战‘莫氏线\’理论”与“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等重大科学发现一起,评选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新闻推荐
“土豪”一声“亲爱的”骗倒10多名女子 自称孤儿白手起家成富豪还承诺愿意入赘,两兄弟联手诈骗近200万元
黄某强(右)接受警方问话,自称身家上亿的他开的只是普通的长安轿车(小图)■本报记者 潘国武 实习生 莫冬玲 文/图 他自称孤儿,靠打工供哥哥读书,如今开矿山暴富;他说想娶她为妻,还愿意入赘照顾...
田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田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