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顺东 本报通讯员 董继旗
一楼拴牛马,戏称“畜牧局”;二楼住人,故曰“人事局”。这是对农村人畜混居型住房的形象比喻。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来,田东县南北山区群众将“畜牧局”改造成“农机局”,并将散落的牲畜集中管理,最终还诞生了行之有效的“能源局”。
昔日“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如今在田东义圩镇义圩村介累屯流行这样一首山歌:“清洁乡村好思路,介累新村好去处,要看新奇在哪里,昔日牛栏变车库。”
马年春节期间,记者走进介累屯组长老黄家,一楼没了猪牛等牲畜,干净的“畜牧局”里停着摩托车。“以前猪牛马粪便臭气冲天,蚊子苍蝇乱飞,现在人住在二楼吃饭睡觉,空气清新了许多。”老黄介绍,清洁乡村之后,他们建起3000平方米的“牲畜区”,全屯近100头牛马等牲畜全部集中饲养,而空下来的一楼则改建成杂物房,可以停车和放置杂物,村内摩托车、农用车和小汽车入库停放,人居环境一下子就变好了。
“牲畜集中了,沼气池来料有保障,气源就源源不断了!”走在“牲畜区”,一位村民介绍。目前,该屯“牲畜区”共有7栋,每栋对应建一个大沼气池,群众将沼气通过输气管接入家家户户,真正实现了生态循环。
带领记者参观的乡镇干部介绍,往年号召建设沼气池,均以家庭为单位,大家忽略了沼气料的供应和沼气池管理,最终造成闲置而浪费,牲畜集中饲养,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切合清洁乡村建设,这也是介累“牛栏”变车库的深层意义。
据了解,介累还成立了清洁乡村理事会,理事会由村组干及骨干群众组成,全屯47户250名群众在理事会的带领下,将轮值清洁常态化。
离开介累屯,群众自创的一条标语引起了记者注意:好山好水好介累,清洁乡村处处美,男女老幼齐上阵,共创美丽新介累。
新闻推荐
本报田东2月26日电从今日起至3月上旬,田东县质监局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在用锅炉安全专项检查行动,确保在用锅炉在有效期内安全运转,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黄忠)...
田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