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输的邓家叔侄三人
田东县思林镇真良村弄邓屯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小村庄。8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1930年3月,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指导工作时,曾经在弄邓屯住了半个月。如今的真良村是一个带有红色印记的村子,而弄邓屯则是这个红色印记的“红心点”。
巧的是,弄邓屯几乎都是姓邓的人家,现在村里的人多是听着邓小平的革命故事长大的,尤其是“70后”、“80后”,在老一辈的讲述中,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都有一股敢闯敢拼不服输的劲头,这不,有三叔侄就是代表。
三叔侄回乡创业
7月18日下午两点,弄邓屯里鞭炮声响彻云霄,一个能容纳200头猪的养猪场开张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3个年轻人正从货车上将一批小猪逐个抬进养猪场。被鞭炮声吓到的小猪一落地就到处乱串。“别乱跑了,这里以后就是你们的家。”跟小猪说话的是邓明甲,今年29岁,他与两个侄子邓文慷和邓家族一起合伙开办了这个养猪场。虽然他是3人中年纪最小的,但是辈分却最大,也是这个养猪场的主要负责人。
养猪场旁边的平房里,弄邓屯的乡亲们正忙着准备当天的开张宴席,“他们3个开这个养猪场真的不容易,准备两年多终于办起来开张了,真替他们高兴。”正忙着端菜入桌的邓大姐说,虽然她嫁到外县,但是村里这三叔侄办养猪场的事情她老早就听说,所以在养猪场开张这天特地赶回来祝贺一番。
邓明甲、邓文慷和邓家族都是中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一直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做手工活。“赚多少就在广东花多少,基本没存下什么钱。”邓文慷告诉记者,和村里很多同龄人一样,他们都是十八九岁就外出打工,过了这么多年却未存下多少资本。“现在一些同伴结了婚,回家也不知道做什么,就把老婆孩子都带去广东,没结婚的就更不用说了。”邓家族说,在外打工十多年感觉是在混日子,因为没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几年前可能还会觉得自己还年轻,边打工边玩,也完全不去考虑以后的生活,更加不用说计划了。”现在他们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再得过且过了。”源于一样的想法,三叔侄决定回乡自己干。
但回家能做什么?刚开始3人都很迷茫。
2004年开始,邓明甲跟随表哥在广东一家养殖场工作,几年下来,他对养殖肉猪有了一定了解。“我们这里的人也养猪卖,但是都只养一两头,再加上还要种甘蔗、玉米,一年到头都是又苦又累的,但也只能维持生活而已,我们觉得不能再像老一辈那样养猪卖了,要养猪卖就要赚钱,至少要改善生活。”邓明甲告诉记者,在他的提议下,3人决定回家乡养猪。
2012年,叔侄3人回家过春节,就打算“不出去”了。家里人听说他们不打算出去,都高兴极了。“我们决定回来,家里人都很高兴,但他们知道我们要将这几年打工存下来的钱拿来养猪后就有点不乐意了。”家里人因为各种担心都不太支持他们的想法。
但是决定已下,过完年,他们就开始筹备养猪场各项工作。买水泥,预订红砖,联系设计水电路的师傅,每人投资3万多元,在弄邓屯旁一个比较开阔的荒地上将养猪场的用地整理出来,然后开始铺水泥,拉水电路等各种基础设施也紧跟着做了起来。
不服输 打工筹钱也要坚持
“钱用完了,只能继续外出打工筹钱,我们决定做这件事,就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邓文慷说,2013年8月,因为前期投入用完,养猪场的建设只完成大半就暂时停工,3人决定外出打工筹钱。
“其实猪圈建好,水电路拉好后就没钱了,我们只好再一次外出打工,去做建筑,累一点,当天完工当天结钱,我们也可以灵活支配。”今年春节,每人带着打工存下的1万多元,继续养猪场建设。邓明甲告诉记者,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养猪场不知道停工了几次,每一次都是钱花完了3人不得不又外出打工筹钱。
“我们上个月还出去做建筑,不然今天我们的养猪场可能还是露天的。”邓明甲指着养猪场上盖着的石棉瓦说。
“我爸对我做这件事还有些顾虑,但是我一定要做,不但要做,还要做好。”邓明甲说,虽然要一边打工筹钱一边做,但是只要坚持,一定可以做起来的。
“我爸妈精神上支持我,资金上就一直没什么表现。”邓文慷半调侃半自嘲地说,虽然家里人对他们养猪心有疑惑,但是他相信,叔侄仨一起拼,一定能拼出个样子来。“其实很多人都不看好养猪的,因为风险很大,万事开头难嘛。”邓明甲告诉记者,下一步他打算向政府申请一些政策上的扶持,也准备向银行申请贷款,“反正养猪场已经建起来了,只要不服输,只要坚持做,相信会有回报的。”
新闻推荐
广养村群众杀猪聚餐庆祝腊八节 “猪跟鸭是我们自己养的,菜是自己种的,这一桌子的菜都很‘土\’。”...
田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