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人士给留守儿童送去过冬衣物。
每年一入冬,就是到学校送温暖的“旺季”,不少贫困学子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然而,由于缺少对贫困学生情况的了解,或者抱着凑热闹送温暖的心理,导致部分贫困学生“温暖”过度,而部分贫困学生得不到温暖。温暖究竟应该怎样“送”,“送”去哪里才能真正达到帮助贫困学生的目的?本期视点我们一起来关注。
元旦过后不久,右江区汪甸乡民族中心小学就迎来了两批爱心客人。1月11日,该校刚接到一批爱心组织送来的过冬衣物,12日又有一个爱心组织送来一批近乎相同的过冬衣物,这些物资远远超过学校学生的总人数。据悉,因为身处民族乡的原因,该校近些年来总会得到社会的关爱。每年冬天,陆续有爱心组织、爱心企业来送温暖,学校收到的物资也相对较多。可爱心物资多了,学校也有了自己的烦恼。“这个月收到的一批爱心衣物,里面有好几百件成人衣服,小孩子根本穿不合适。”该校副校长黄日波告诉记者,学校只好通知学生,若家里大人有需要可去领取这些衣服带回家,可是来领取的学生寥寥无几。如今,这些衣服还堆在学校的办公室里。
同样,在田东县祥周镇布兵小学,这个田东县“关爱留守儿童”示范学校每年冬天也接到不少爱心人士的温暖。“去年,清华附小给学校送来了3大车的衣服,指定是给我们学校的,但衣物多,加上尺寸的问题,我们就让孩子挑了合适的,再联系镇里的兄弟学校,分配给他们。”该校校长辛华尚说。
在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的梅林村小学,因为是贫困村的缘故,该校也有很多爱心组织来送温暖。“上一次我们整理收到的衣物,发现很多还是开裆裤,学生根本穿不了。”该校的黄帅老师说。
过去各界爱心人士在给学校送温暖的时候,一般都是选择送书包、图书、学习用具等,这也被人们称为“老三样”。近几年,社会各界关注点更多地倾向留守儿童,冬衣、冬鞋、棉被也成了“新三样”。
百色草根公益团负责人陈瑜告诉记者,过去草根团的爱心活动不是送书包就是铅笔,认为这些学习用具是孩子们需要的。有一次去到大楞乡一所小学,看到学校堆放物资的办公室里有许多还未拆封的新书包,该校校长恳切地对陈瑜说:“很感谢你们惦记着孩子,但以后真的不用再送书包了。有些孩子真的很贫困,他们很需要帮助,但不仅仅是学习用品。”原来该校收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资助,大家不是送书包就是铅笔等学习用具,这些封存的书包是分发给孩子们后剩下的。
每年冬天“送温暖”活动里,爱心人士纷纷把书包、学习用具和衣被送到学校中,让贫困学子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温暖,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真情关怀。这无疑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送温暖”过程中,购置的物品似乎都千篇一律,过去是“老三样”,现在是“新三样”。比如,有的学校已经收到好多棉被了,今年送的又是棉被;衣服尺码不合适学生,发不出去又不知该如何处理,“爱心送上门,是好事,我们总不能拒绝吧。”黄帅老师说,“收到不合适学生的衣物,也成了我们的‘幸福烦恼\’了。”
另据了解,由于部分爱心人士“送温暖”各自为营,从而出现了重复走访救助以及爱心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现象。一些学校关注度低,交通不方便,鲜有爱心人士到达,但那里却有着众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某小学,教学楼天花板已经破裂,虽建起新楼,却因为学校没有资金给教室装防盗网,而不敢给学生入住。该校学生286人,留守儿童就有140人,但这个冬天还未有任何组织前去送温暖。
整合资源“送温暖”仍难操作
“任何时候送温暖活动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送温暖的关键是让供求对接。”百色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石卫武说,市教育基金会作为一个资助教育公益事业的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会接到一些爱心企业、单位的送温暖助学活动。“一般接到爱心企业、单位的暖冬项目,如果企业、单位没有指定的学校,我们会根据目前基金会存档在册的在校贫困生情况给出建议,”石卫武说,“只要是通过教育基金会这个平台的,我们不会让温暖重复。”
和市教育基金会一样,在百色市红十字会注册的服务队,或通过市红十字会送温暖的社会公益组织,如没有指定的学校,市红十字会会根据对学校考察的情况选择送温暖的学校。“一般来说,在同个平台进行暖冬行动的,重复的机率不大。”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马桂荣说,“社会公益组织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沟通,才会出现这样爱心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石卫武说,爱心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其实存在已久,爱心企业、人士自己进行送温暖行动,一般会选择交通较方便的学校,所以就会有重复走访送温暖现象。而爱心企业、人士对学校的情况不是很了解,难免会出现送的爱心物资不适合学生的尴尬情况。
而如何将资源整合起来,更精准地去送温暖,石卫武表示现在操作起来比较困难,“除了教育基金会这个平台,还有团市委、工会、妇联、各级政府等单位也有送温暖工程,也会有爱心企业通过他们进行‘暖冬行动\’。”石卫武说,目前基金会也在完善各项服务工作,加大宣传,吸引社会爱心企业、人士加入这个助学平台。马桂荣则认为,或许搭建一个统一的平台会是更好的选择,将全市各个学校的情况整合,爱心组织、企业和单位要送温暖可通过这个数据库去选择学校。“可是真要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马桂荣说,“由什么单位去牵头、组织、管理,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记者随后电话咨询了百色市民政局,该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社会公益组织都在民政局注册登记,我们可以对组织的爱心款项、举行的活动等进行追踪,要搭建一个统一平台还是有一定的操作性,但目前在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社会公益组织并不多,原因是注册后每年都要进行严格的审计,这对公益组织的管理和资金都有严格要求,所以很多组织没有进行登记。而且爱心不分大小,现在很多人都在做公益,有时候只是几个人的小团体,可能没有这么严格的章程,所以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比较难。”
按需“送温暖” 才能更暖孩子心
既然目前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还存在一定难度,那可否有办法避免送错温暖的尴尬?
这个冬天百色草根公益团按需“送温暖”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入冬前,草根团专门对要送温暖的几个学校进行实地了解,弄清楚学校想要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送,得知学校学生比较缺乏冬鞋后,就开始策划“爱和鞋”暖冬行动,并亲自到要送温暖的7所学校给孩子们量鞋码,最后再上报给爱心厂家,确保孩子能穿上合适舒适的冬鞋。
石卫武建议社会爱心组织、企业在送温暖前联系教育行政部门,“毕竟教育行政部门对各个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石卫武说,此外,在资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金资助比较好,“各个家庭的困难情况不同,助学金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缺什么买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困难,‘温暖\’效果会更好。”据悉,市教育基金会每年都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初中生的助学款与“暖冬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将全年度的助学金集中在秋季学期的11月份发放,助学金除购买在校的学习用品等开支外,还可根据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他们自行购置防寒的衣物。
马桂荣则建议,送温暖之前最好有一个接洽,先了解一下要送去的学校需要怎么样的“温暖”,这样送温暖就会有针对性,此外,如果是送旧衣物,最好在送温暖前挑选合适学生的衣服,这样就不会发生送多、送少、送不合适等产生的尴尬。“按需‘送温暖\’的做法就比较有新意,它体现了更多的人性化,迎合了学校的真正需求,使温暖真正送到了贫困学子的心坎上。”
当然,除了物质上的安慰外,留守儿童、孤儿、事实孤儿有时更渴望精神慰藉。在传统的送温暖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一些精神关怀活动,比如,可以到学校举行文艺表演、游戏活动等,与孩子们一起联欢。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砍掉枯老树木 随着“吱吱”的电锯声响起,8棵威胁民宅及电网线路安全的速生桉应声倒下。近...
田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