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顺东 本报通讯员 黄瑞芳 蒋全军
【新闻现场】
倾情帮扶,山旮旯崛起新农村
泥泞的村路、低矮的平房、脏乱的村貌、闲散的村民……一年前,田林县潞城乡八洞村给人的印象,除了“贫困”还是“贫困”。
2012年,自治区纪委挂点帮扶八洞村,将八洞村作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今年新春,走在八洞新村,平整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崭新漂亮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夜幕降临,广场上,收工回来的村民有的打篮球,有的围着戏台唱着他们最拿手的壮戏,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
据了解,建设八洞新村,自治区纪委协调整合扶贫、住建、财政及社会帮扶资金共计450多万元,对八洞屯进行危房改造和房屋外立面装修、屯内绿化等建设。同时,协调自治区民委、文化厅、文体局投入38万元在八洞屯修建篮球场和戏台。
“不但房子新了,我们的产业发展也有了路子!”八洞村村民委主任金存英高兴地说,他已发展林下养鸡两万多羽。去年,田林投资56万元解决八洞村养鸡示范集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协调农村信用社落实养鸡贷款440多万元,同时引进了田林益林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八洞村。公司引导八洞村68户农户发展养鸡,建设鸡舍4万平方米,年出栏120万羽,利润200万元以上。
【延伸阅读】
系统扶贫,年均增收近千元
田林国土面积广西最大,贫困面也广,突破口在何处?
从摸清贫困情况开始。自治区纪委派出3名“第一书记”,分别到潞城瑶族乡八洞村、平板村和六隆镇供央村工作。他们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建立“一对一”干部包户制度。
新一轮扶贫,扶智是关键,希望在孩子。自治区纪委协调自治区农村信用社、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捐资近300万元,修建和修缮了潞城中心小学、利周乡凡昌村小学、六隆镇供央村供央小学的教学楼和配套设施。
贫困村的纵深发展,组织是保障。自治区纪委定点帮扶田林后,除了协调资金维修3个村的村部之外,协调组织部、扶贫办组织带村干部前往上海、浙江、山东等省份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制作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栏,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协助贫困村吸收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让党组织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年来,自治区纪委带领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区直部门在田林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目前,共落实帮扶项目52个,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758.91万元,协调解决发展产业贷款460万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如今,帮扶的3个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3282元提升到2012年的4260元,年均增收近千元。
【一线声音】
满足“舌尖”,塑造品牌做优产业
改善基础设施,美了乡村。可是要富民,必须有产业,而且是与村民实现“无缝对接”能够生根发芽的产业。
“现在,我们有八渡笋、灵芝、木耳、香菇等特色产品,形成品牌做大做强,将是我们致富的出路。”八洞村村民委主任金存英说,去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给了他启发,田林要以此为契机,在新一轮扶贫中,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丰富大众的“舌尖”,让田林老百姓脱贫致富。他认为,要重视塑造品牌,不然再好的产品都会被别人拿走贴牌,老百姓总是为人家做“嫁衣”。而塑造农产品品牌,金存英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提前介入,发挥好引导扶持作用。
田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