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光和他的“唐老鸭”们。
本报讯(记者 陈媛 文/图) 12月21日,在中国·广西西林第三届沙糖桔产业——茶叶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周开幕式上,西林县被正式授予“西林麻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牌匾。
据了解,西林麻鸭在西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下,经本地群众长期不断自然选育而成,具有肉质细嫩、皮下脂肪少、清甜可口、味道鲜美,无膻味的特点。近年来,西林麻鸭年饲养量平均在50万羽以上,凭借悠久的养殖历史、优良的品质和逐年扩大的养殖规模,该县被誉为“麻鸭之乡”,在区内外享有盛誉。2003年通过自治区家禽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定,西林麻鸭被确定为广西小型优质肉用地方品种,2008年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被列为全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据统计,2012年全县西林麻鸭出栏60万羽,产值约5000万元。该县力争到2015年末年出栏西林麻鸭100万羽,产值近1亿元。
“看,这些都是我的‘唐老鸭\’。”黄正光幽默地对记者说。眼前一个个生机灵动的小家伙,就是西林县那劳镇斗皇村麻鸭养殖基地黄正光的麻鸭家族。从2010年开始与麻鸭有了“亲密接触”之后,他就把这些“唐老鸭”当成了他的宝贝。从最初只有3000羽的规模,到现在的15000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黄正光介绍,麻鸭之所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主要因为是原生态放养,饲养周期长,其肉质细嫩,无膻味。而近期还有一件让黄正光高兴的事情,就是西林麻鸭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意味着西林麻鸭终于有了“身份证”,为今后的销售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现如今,麻鸭不再是西林人饭桌上的“专利”,这项“专利”已经遍布广西各地的各大超市、饭店,成为了市民舌尖上的“宠儿”。
据西林县质量监督局刘局长介绍,2013年第三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于近日在北京召开,经过认真评审和答辩,西林县于今年3月申报的西林麻鸭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终于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核发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标志着“西林麻鸭”在品质声誉、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对“西林麻鸭”确立原产地产品市场地位,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壮大生产规模,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吴东萍) 为了学习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进一步推动百色市纪检监察工作“三转”促“三强”(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强化查办案件的主业责任、强化...
西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