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准备午饭。
▲性格逐渐开朗的朱晶。
▲最小的寄宿生杨云辉。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外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增多,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崎岖遥远的山路,成为很多“留守儿童”上学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今,一种新型的寄宿小学模式在会宁县会师镇悄然落地,把孩子寄宿到学校,学校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管理……
49名小学寄宿生
这个新学期,对会宁县会师镇49名农村小学生来说意味着全新的生活:上学放学不用再走遥远的路,中午不用再啃从家里带来的干馍馍,课程表里多了英语、电脑等课程,不再担心下雨天教室漏雨……
8月31日上午11时45分,下课的铃声一响,会宁县会师镇南咀寄宿小学的食堂立刻热闹起来,孩子们捧着饭盒在食堂的打饭窗口排起长队。
“我今天想吃面皮”,“我要一份洋芋面条”,孩子们兴奋地交流起来。7岁的杨云辉站在队伍中,冲着记者笑了起来,这个还没有打饭窗口高的“小不点”是这所学校最小的“住校生”。食堂师傅将饭盒递到他够得着的高度,打好饭后,孩子们端着饭碗到餐厅里,围在餐桌周围边说边吃。
饭后,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水房外,一群孩子站在水池边洗碗;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负责打热水。在这里,孩子们必须学会生活自理,自己起床、洗脸、打饭、打水、洗碗,甚至洗衣服。
这正是家长和老师们乐意看到的。他们希望通过寄宿生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对于一些年纪太小的孩子,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则会帮助他们。
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对于10岁的女孩朱晶来说,改变的并不仅仅是这些。这个女孩,说起在大庆油田务工的父亲,眼里立刻涌出泪珠。她从1岁起就跟着奶奶生活,“我来到这里读书以后才开心起来,学校里有很多伙伴。” 来这里之前,她每天必须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
和朱晶一样,杨云辉的父母也在务工,只是地点在兰州。去年春节,小家伙跟随父母到兰州过年,兰州留给他的记忆是香甜的橘子味道——那是他第一次吃到橘子。父母给他买的过年衣服他一直舍不得脱下,他说那上面有妈妈的味道。
“他们不一定缺衣少穿,也并非没人关心,但任何其他人的关爱,都替代不了父母的爱。”采访中,校长贾敬宗这样说,“必须用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占领他们的课余时间。”
8月30日晚,在辅导孩子们完成课堂作业后,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播放了40分钟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永远捉不到老鼠的猫和永远都在调戏猫的老鼠,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笑。
农村教育进入快车道
会师镇南咀寄宿小学只是甘肃省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小学的生源逐渐减少,部分农村学校自然淘汰成了“空壳学校”——学校越办越小,教育质量也就越来越得不到保证。
“10年前,村上的小学基本上都能招收200名学生;5年前就只能招收50名学生了,甚至有的小学变成了过去的私塾,一个老师只带几名学生。”会宁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回忆道。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镇为单位或几个行政村联片举办高年级寄宿制小学的试点。”此后,省教育厅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就提出了新的思路。
在这场农村教育资源大整合中,会师镇南咀寄宿小学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正式开办。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不仅不用交学杂费、课本费,还可以免费住宿,大大减少了农村家庭的支出。
从打响“两基”攻坚战,到实现免费城乡义务教育,再到农村寄宿小学的建成,甘肃省农村教育事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文/图本报特派记者 赵汇
新闻推荐
为了能让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上高中,会宁的30多名家长不惜掏钱找关系,每人花两三万元的“好处费”求人帮忙。但时至今日,会宁各所中学已经开学,这些花了钱的孩子却还是没有进入高中校园。...
会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