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坚教授为王建林检查眼睛。 本报记者 张鹏翔 摄
本报会宁讯(记者张鹏翔)7月17日下午,在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的帮助下,会宁代课老师王建林乘飞机从苏州到达兰州,然后乘车回到了会宁,结束了他为期一周的光明之行。经过医院的检查治疗,王老师右眼的视力达到了0.8。
王老师是会宁县汉岔乡中心小学常山教学点的一名代课老师,今年49岁的他已经在讲台上奉献了25年。为了教学,母亲临终他也没见上一面;为了学生,自己的孩子重病致残;为了学校,他把自家最好的地用来建校;为了教育,妻子几乎一个人挑起家庭的重担……就是这样一位将毕生献给自己无比热爱的乡村教育事业的代课老师,一个月仅有200元工资,眼睛几近失明……
今年6月,代课老师王建林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感动了无数读者,各界人士和众多网友为王老师展开募捐,短短四小时内就募集到5万元。7月8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工作人员和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眼科专家一行来到会宁,和会宁县医院的眼科医生一起为王建林检查。7月11日,王建林启程前往苏州,到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7月13日下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委、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坚教授听说王建林老师的事迹后专程来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为王老师会诊。鉴于王老师左眼已近盲,视神经萎缩已无治疗价值,右眼病情也较复杂不适合任何手术治疗,葛教授建议使用RGP进行矫治,预计视力可达到0.8。
佩戴RGP后的王建林对眼前的一切用“一目了然”来表述,取下戴了近20年的眼镜,王老师看到了已有很长时间未看清的东西。为了让王老师领略江南的美景,感受眼睛复明的感觉,医院安排王老师游览了苏州美景,当王老师置身于江南水乡时,感觉自己是在梦里。
7月17日下午,王老师回到了阔别一个星期的学校,眼前的常山教学点让他既陌生又熟悉,他虽然天天置身于校园,但从未看清学生的脸庞。经过治疗的他终于第一次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他的”学校,这一切令他热泪盈眶:“感谢兰州晨报,如果不是你们的报道,我还生活在模糊的世界当中;感谢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是你们让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感谢所有为我付出的好心人,我只有教好每一位学生,才能报答你们的爱心,才能对得起复明的眼睛!”
新闻推荐
本报景泰讯(记者张鹏翔)会宁男子“罗某”自称认识景泰县某领导,获得景泰县一村民的信任,进而以办理工作为名诈骗钱财。记者8月6日获悉,目前警方已经将犯罪嫌疑人罗某抓获。 7...
会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