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穿着破旧的棉衣,坐在冰冷的教室里,孩子们一边写字一边向手背哈气,小脸冻成了“红二团”,小手上大多都长满了冻疮……会宁,是全国知名的贫困县,“孩子苦读、家长苦陪、老师苦教”的三苦精神培养出无数英才。但是,“三苦精神”背后,是很多并不富裕的家庭背负的巨大负担。冬日,山区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在寒冷中发奋学习。1月9日,会宁县新塬乡河坝小学,本报“暖冬行动”第五批爱心物资送递孩子们的手中。68名孩子、6位老师,简单的73份礼物,让孩子们激动地数了一遍又一遍……
“我的愿望就是有新衣服!”
1月8日,带着满满一车爱心衣物,本报记者驱车5个多小时终于来到这次“暖冬行动”的捐赠点——会宁县新塬乡河坝小学。孩子们得知我们是来给他们送新棉衣的,兴奋地炸开了锅。“哇……好漂亮的衣服!哇……手套!哇……新铅笔!”孩子们的惊讶声此起彼伏。二年级的小杨洋拿到新棉衣后,迫不及待地在身上比划着,随后又迅速收了起来。记者好奇地上前询问为什么,小家伙擦了擦鼻涕小声地说:“因为我的愿望就是有新衣服穿,我要等到过年穿新的!”
河坝小学是本报“暖冬行动”向会宁学子的第二次捐赠,共为孩子们量身购买了68套崭新的棉衣、手套、棉帽、围巾等衣物。并给孩子们购买了铅笔、橡皮擦等学习用品,爱心物资价值7000多元。
“老私塾”里的新礼物
会宁县新塬乡河坝小学始建于1948年,最初寄居在一座庙院里,是当地一位农户修建的私塾,校园面积不足100平方米,仅用一眼窑洞做教室,学生只有十多个。经历了60多年,河坝小学现在的办学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身处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依然艰苦。教室是几年前新翻修的几间平房,冬天每间教室内仅有一台小火炉,门窗并不是很严密,所以室内的温度跟外面差别不是很大。穿着破旧的棉衣,坐在冰冷的教室里,孩子们一边写字一边向手背哈气,小脸冻成了“红二团”。“天气不好的时候,教室就像冰窖,可是学校的经济条件不好,只能看着娃娃受罪。”年近五旬的冉老师心酸地说。
校长史文智带着记者简单地参观了一下学校。他指着教室西侧的一片空地对记者说:“这里就是学校的操场,条件有限也没什么体育设施。”记者注意到,学校的操场只是一片坑洼不平的黄土地,仅有的设施就是两张水泥面的乒乓球台子。
让爱继续传递把礼物给孩子们分发
下去后,孩子们很兴奋,“谢谢”成了他们嘴边最多的词儿。校长史文智也在不断地感谢社会各界的好心人。他对孩子们说:“今天受过帮助的学生,一定不会辜负好心人的期望,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68名孩子们和5位老师们自发来到了学校门口,向我们挥手再见,久久不愿离去。
大爱无疆,温暖冬日。目前,本报“暖冬行动”已经陆续向甘谷、武山、会宁、和政等五地山区1000多名孩子们送去了棉衣等温暖套装。近几日,本报爱心团队将继续前往渭源、会宁、宁县等地,继续将一批批爱心物资送给当地的孩子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7月9日从甘肃省卫生厅获悉,由省“双联”办和省卫生厅联合组织开展的以“联村联户连健康,一包一册促健康,一户一卡保健康”为主题的“健康保健工具包”发放试点活...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