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讯 (记者王朝霞)草产业作为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新兴产业,已经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327万亩,苜蓿草的价格从前两年每吨1100元上涨到今年的2300元,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甘肃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机遇,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草产业发展的意见》和《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草产业确定为下一步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各地把发展草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人工种草。目前,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327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1958万亩,苜蓿留床面积950万亩,发展高产优质标准化苜蓿商品草生产基地60万亩。
甘肃省着力培育扶持草产品加工企业,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0多家,草产品加工能力160万吨。同时,加快培育适应不同区域的牧草品种,推广牧草丰产栽培、加工和贮藏等先进技术,发展牧草制种产业,全省牧草种子田达55.94万亩,年产牧草种子3.18万吨,经济效益可观。甘肃省把种草与养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工种草的经济效益和比较效益,草产业对畜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庆阳市草产业已发展成为优势产业,一些乡镇呈现“漫山遍野种草、家家户户养羊”的景象。会宁县新建成3000亩以上整流域优质牧草核心示范区11个,1000亩以上整流域优质牧草种植基地17个,成为全省紫花苜蓿第一大县、肉羊饲养第一大县,草畜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8.2%,草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第五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8月26日开幕本报记者 李保荣通讯员 谢东芹张文广
第五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8月26日开幕举办红色旅游节,是会宁县加强红色旅游宣传推介的重要举措。作为全省第三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做强特色产业,打造红色会宁”...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