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涛)8月6日下午,以会宁教育文化为背景、以山区风土人情为底蕴的电影《甘露》点映仪式在会宁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举行。
据了解,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圣地,久负“西部教育名县”的盛名。自恢复高考以来,这里走出了8万多名大学生、1000多名博士和5000多名硕士,“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会宁教育模式,让会宁这块贫瘠的土地充满希望。影片《甘露》从最初的采风创作到拍摄成功历时3年。其间,制片方采访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挖掘了会宁的深层文化以及历史根源,最终决定从“水”字入手。
记者了解到,电影《甘露》以十年九旱的会宁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玲花独自苦供、儿子谷雨苦学,最终考入清华大学的故事。片中以山区孩子为实现人生梦想努力求学读书为故事主线,展现了会宁普通百姓敢于改变命运的动人事迹,以小见大地解读了会宁教育名县之谜,反映了西部农民的“中国梦”。影片筹备历时3年,2013年开始先后启动了采风、拍摄、录制工作,而此次在会宁的点映也是该片继兰州点映后再次揭开面纱。
“会宁是甘肃崇尚教育的典型代表,截至去年,8万多名大学生、5000多名硕士和千余名博士陆续从会宁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影片《甘露》反映会宁崇文重教、尊师爱生和年轻学子立志成才的现实生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和一部传播正能量的小制作励志片。希望有更多机构以学术的、文化的、艺术的等多样形式,深度挖掘并传播会宁教育精神,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和支持甘肃教育;同时,相关部门要以电影《甘露》的拍摄精神和制作模式为范例,拍摄更多更好具有甘肃特色和甘肃模式的小制作电影和纪录片,为文化大省建设和教育事业增砖添瓦。”采访中,会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桐告诉记者。
《甘露》的主创人王雨涵说:“影片中人物的穿着打扮、物品设置都是根据现在会宁山区人的真实状况设置的。”影片反映了西部山区农民心中的一个梦想:希望有水,希望能生活在一个不缺水的地方。知识改变命运是一条实现理想最彻底、最稳妥的途径,会宁的广大老百姓现在依然坚持着这条途径。
新闻推荐
白银市6单位联合开展“双联圆梦”助学活动会宁大沟镇196名高一困难学生每人获助500元
本报讯(记者张萍)以前,“助学圆梦”对于会宁县莘莘学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件事情。但是近年来,随着双联双扶活动的开展,一件件惠民实事让“助学圆梦”不再是梦想。日前,由市教育局牵头,市...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