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名城展新姿
本报记者 李保荣 通讯员 姚继东
来到会师圣地,波光荡漾的祖厉河岸,花团锦簇蜂蝶舞,拂面轻柔杨柳风。宽阔敞亮的柏油路上,韵味独特的路灯,映照着错落有致、典雅素洁的“汉时街市、唐代里坊”——汉唐二十四节气文化商业街,给过往游人增添了无尽遐思。河道两岸,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规划建设中的会师大道、横穿时空的钟鼓楼,生动地展现出一幅瑰丽的现实画卷——有谁会相信,这里曾是污水横流,脏乱不堪的祖厉河畔。
这只是会宁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将会宁县城定位为“陇中区域性特色小城市”,以红色文化为鲜明特征,以历史文化为传统承载,以人文会宁、和谐会宁、魅力会宁、灵动会宁为重要标志,创新进取,攻坚克难,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发展西城区”的思路,科学编制绘就县城发展蓝图,城区规划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按照“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战略,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特别是近年来,创新投融资模式,按照“做多少事筹多少钱”的经营城市新思路,通过项目争取、银行贷款、招商引资、BT模式建设、土地出让等方式破解制约城市建设的资金难题。“开发企业建设、政府限价回购、被征收人自主选择”的会宁棚改工作模式也得到了省、市的肯定。仅2011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15亿元,城市住房建设投资达50多亿元。已建成商品住房1.4万多套,建筑面积达到130多万平方米,在建商品住房约1.2万套12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已超过14.2平方公里。县城迅速发展成为拥有近13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7%的特色城市。尤其是“一山一河一区一库五桥二十二条路”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有力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与此同时,会宁县坚持不懈地实施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和精细化管理工作,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如今,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红绿灯指引着井然有序的车辆,漂亮的中华灯将夜间照耀得如同白昼,广场上,人们翩翩起舞,歌声激荡……
传承着历史记忆和红色特质,会宁,这个昔日的陇中小城正向区域特色城市大步迈进。
新闻推荐
王三运在会宁调研督查***工作时强调 贯彻落实“1+17”***方案 要精在“三个上”准在“四个盯”
王三运在会宁调研督查***工作时强调贯彻落实“1+17”***方案要精在“三个上”准在“四个盯”9月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来到会宁县焦家河村调研***工作。本报记者...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