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党部孙芳芳
走进距会宁县城90公里处的草滩乡,这个僻远而干旱的山区乡并没有因为没有区位优势而发展滞后,全乡干群通过实干苦干巧干,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层层错落有致的梯田绕山而上,一片片双垄沟播的庄稼郁郁葱葱,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
草滩乡位于会宁县东北部,是典型干旱山区。全乡共辖7个村42个村民小组13033人,总流域面积210平方千米,人均耕地6亩以上。面对沟壑纵横、干旱少雨、居住分散的不利现实条件,面对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不利发展形势,该乡党政一班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审时度势,谋求发展,化困难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合草滩乡加快发展的新举措,为草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抓基层打基础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如何带领群众构建和谐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草滩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发展作为富民兴乡的第一要务,始终把经济建设与基层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先锋引领行动,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锻造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和时代先锋,形成了经济发展保障基层党建,基层党建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建强村级班子。该乡采取多种方式强化村级党组织班子队伍建设,7个村级班子中有1名新提拔科级干部担任村支书,4人是种养致富能人,有3名大学生村官,大胆启用年轻后备干部担任包村组长,对软弱涣散
村选配35岁左右年轻村干部。二是严管党员队伍。以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上半年对党员队伍建设情况集中进行了一次排查摸底,共排查出9名“失联”党员,采取“三帮一”模式,把每一名党员都纳入到党的基层组织管理之中。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实行培养、考察、民主推荐等方式,严把党员入口关。三是加强阵地建设。通过整合项目、积极争取省市县双联单位支持,对麦李、油房沟两个村级阵地进行了维修扩建,将姚岔、断岘两个村列为2015年重点建设对象。四是健全党建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乡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村党建工作点的工作制度,明确了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的工作责任制,并负责对村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工作。完善党组织各项议事、工作、公开、考核等制度24项。五是丰富党建载体。通过开展先锋引领行动、“五强十星服务标兵”创建活动,以“双联”行动为载体,通过扎实开展***工作,砺炼了党员
干部队伍,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氛围,加强了民情联系,解决了群众困难,促进了产业经济发展。
调结构兴产业大力拓宽致富增收渠道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除了因地制宜种植马铃薯这一支柱产业外,草滩乡还非常重视红葱产业,多方争取资金支持,通过抓片带面示范带动作用,给种植农户和合作社全额补助红葱种子、有机化肥等方式,鼓励农户积极发展红葱种植,不断扩大红葱种植产业规模。2015年,以油房沟、断岘村、孔寨村为主在全乡范围内种植红葱、大蒜等蔬菜3000亩以上,其中在油房沟村发展300亩的红葱示范片一处。推广黄芪、党参种植为主的药材种植,在油房沟、孔寨村、麦李村中药材种植700亩。
要使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进行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草滩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本着农民增收的目的,从种植和养殖两个方面着手,引导全乡群众走科学发展的增收致富之路。在种植方面,依靠科技抗旱、全面推广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的示范推广,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传统抗旱为科学抗旱、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该技术自推广普及以来,已成为全乡农民的抗旱法宝和农业增产的拿手好戏。今年全乡种植全膜玉米3.9万亩,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1000亩,二膜豆子、谷子、胡麻等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通过引进种薯生产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600亩,在孔寨、麦李两个村建立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促进了当地马铃薯品种改进和种植方式改变。在养殖业方面,通过建基地扩规模,今年以来新增肉羊规模养殖户70户,饲养量达到10万只;新增鸡规模养殖户15户,饲养量达到9.6万只。
另外,劳务输出也是全乡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草滩乡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既给了他们发家致富的一技之长,又鼓了他们的腰包。
新闻推荐
本报会宁讯会宁县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促农增收、助农脱贫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启动实施以来,紧扣持续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及时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打造“1+N”产业助...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