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会宁新闻 > 正文

本报记者张萍文图图为万全琳和好友在郭城驿小学门前合

来源:白银晚报 2015-09-03 07:5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张萍文/图

图为万全琳和好友在郭城驿小学门前合影留念(左一为万全琳)。(翻拍)

图为万全琳的五伯祖万宝荣和二伯祖万宝成(从左往右分别为万宝荣和万宝成)。(翻拍)

提起会宁,人们往往会把这个不起眼的小县城与“教育名县”“状元县”等词汇联系起来。但是在会宁县北部,距离县城75公里有个叫郭城驿镇的地方,那里素有“会宁小江南”“会宁重镇”“会宁北大门”之称,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一个书香之家——万氏家族。

万氏家族在郭城驿镇是个众所周知的家族,建国前后,万氏家族十分重视子女学业,提倡男女平等,大学生层出不穷。从全国重点大学走出的学生就有9人,分别为万邵华(兰州大学)、万雨霖(北京大学)、万伟(西北工业大学,现任教授)、万云霖(西北农业学员、高级工程师)、万小朋(西北工业大学,留美博士,教授)、万小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万振磊(中南大学)、万卷敏(山西农业大学)。考入全国各类普通大专院校的学生达38人,这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何等的荣耀。

尊师重教五代人走出21名老师

今天,我们的采访对象是万氏家族第四代人万全琳,他给记者讲述了从他曾祖父到他侄儿,五代人是如何尊师重教的系列故事。

万全琳告诉记者,早在清代光绪三十年(1908年),曾祖万文蔚出资创办了郭城驿小学堂,开辟了会宁县乡村小学之先河。之后又出资购置戏箱,为地方办起了业余秦腔剧团和社火队,为活跃地方文化生活做出了卓越贡献。民国年间,其五伯祖万宝荣继续办学,并以二万银元购得原郭城驿衙门房产地皮,曾送给郭城驿小学堂作为永久校址,并将城南的古戏楼迁建于郭城驿小学堂内,一则便于学校的演出及大型会议,二则有效地保护了古建筑文物。凡当地重建云赫桥,修复庙宇,扩建学堂,年节演出,万宝荣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四伯父万继承思想进步,曾参加北伐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接替万宝荣继续办学,经过他的努力,会宁县政府于1937年批准成立了郭城驿完全小学,结束了长达三十年学校费用由家族承担的局面。他还在出任会宁县议会议长期间,创办了会宁县立初中,即会宁县一中前身,并开办了罐子峡煤矿,成为会宁县的第一份实业。

万全琳说,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之下,后来的万氏家族的众人都陆续加入到了教师的队伍当中。他们分别是万继臣(会宁县立中学,郭城驿小学校长)、万通轩(北平高等商校,民国大学高中部教员,省立靖远师范学校校长)、高慕娴(郭城驿小学教员)、万绍华(先任郭城驿小学,后任兰州市回民小学教员)、万静基(宁夏海源县同仁小学教员)、万益基(兰州市上沟龙岩小学,解放路小学,下沟小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等职务)、万淑基(兰州市北门小学教员)、万欣春(内蒙古区包头市华北建工总公司子弟小学校长)以及万伟、万百领、万侠、万泽萍、万秀春等。

纵观万氏家族,敦厚处事、诚实做人、崇文重教是流淌在这个家庭的主旋律。“我的家族是一个有着耕读传家光荣传统的家族,先祖们崇文重教,为我们创立了良好的家风,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万全琳说,民国年间,甘肃创办女子师范学校,首次招生时,万氏家族的姑侄姐妹一次就录取了11人,这一度在省城被流传为“万半榜”。百余年来,一个百余口人丁的家族,先后考入大专院校达68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1人。

受父辈影响公益也是家族重视的事业

万全琳说,早在光绪二十七年,陕甘大旱,饥民遍野,他的曾祖父们为救灾民,还得到了朝廷及四方民众的敬重。正因为这场赈灾,他的大曾祖父万文蔚被授六品军功,例封文林郎;二曾祖父万文辉乡饮耆宾,四乡民众为其赠送“余恩众爱”的匾额。1929年,甘肃大旱,颗粒无收,万宝荣倾其所有将家族的存粮去救灾,使郭城驿无一人死于饥饿。1938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的万全琳的五伯父万通轩,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会宁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员。

上世纪80年代,万全琳的二姑母万静基,虽为侨眷,先后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钱捐献给了教育事业,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给兰州市儿童福利基金会、会宁县郭城驿小学,宁夏海原县同仁中学捐款45000多元,曾受到省、市、县各级和相关部门的嘉奖。逝世前,决定将自己的全部积蓄10万元捐赠给会宁县教育局,设立了“万静基教育奖学金”。四伯父万继承在晚年,捐资维修郭城驿小学,会宁县政府赠送了“惠及桑梓”的匾额,并联合地方耆老,促成了郭城驿初级中学的兴建。其兄万百龄,早在1963年就和本村的有识青年一起创建了郭城驿文化室,他们放幻灯片,演节目,借阅图书,开展体育竞赛,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前辈们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影响着万氏家族的每一个人,形成了万氏家族敦厚处世、诚实做人、崇文重教、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的良好家风,使得万氏家族人才济济,英才辈出,深得闾里乡邻的赞许。2013年,万氏家族荣获甘肃省“书香之家”、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称号。

在热心公益这条道路上,万全琳也继承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文化义工第一线,组建文化社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贫困山区父老乡亲赠书赠画近万册。

“虽然我没有像父辈那样坚持在教育第一线,但是我并没有忘记父辈的谆谆教诲,始终不忘初心,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万全琳说,万氏家族自古以来崇文重教,尤其特别重视子弟学业。“以前,我也是郭城驿镇小学的一名校外辅导员,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走上了文化义工的道路。每到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教育。”

据悉,现在这个大家庭里大部分老师都已退休或者离世,仍在工作岗位上的已经是第五代人了。

■记者手记:

根据社会的分工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形态的事实,我们把教师定义为: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如今,对于万氏家族来说,尤其是这个家族中最年轻的亦或者正在任职的教师来说,他们不仅要将父辈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更要在此基础上将教育事业发扬光大,让万氏家族源远流长。对此,万全琳也表示,祖父是笔,学生如纸,他想象中的祖父犹如一位严父一般,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了他的心血,现在他们家族第五代从事教师,他希望同时也相信教育中严谨的气质,会渗进每一名学生的心灵深处。

新闻推荐

《爱心书橱》为会宁娃捐赠文具

10月12日,记者从会宁县红十字会获悉,近日,通过会宁县红十字会牵线搭桥,上海《爱心书橱》行动组将价值两万多元的铅笔、转笔刀、本子、课外书、书包、笔盒、跳绳...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本报记者张萍文图图为万全琳和好友在郭城驿小学门前合)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