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会宁新闻 > 正文

从“百元田”到“万元田”的嬗变——会宁县中川镇产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小记特约通讯员 刘旺喜 谢东芹

来源:白银日报 2015-10-15 11:57   https://www.yybnet.net/

10月8日上午小雨,下午我们来到离县城15公里的中川镇高庙村。一座座整齐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钻进大棚,村民张福林和他的妻子正兴致勃勃地摘辣椒,看到我们给他照相,张福林笑着说:“种辣椒要比种地膜玉米好得多,一个半亩地棚收入5000元左右,要照就照几张,好着呢!”

仅仅一年时间,高庙村河畔社70户农民有65户农民搭起了蔬菜大棚,种植蔬菜成了该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也打破了“不是水川地就不能种大棚蔬菜”的观念。在会宁县大力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打造特色产业的今天,高庙村的农民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走在了致富的路上。村支书魏林祖说:“年轻人大多到外地打工去了,现在种植大棚蔬菜的大多数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走不开的,或者是老两口在家闲不住的,我们村率先走上了全员致富的路子。”

年近70岁的张学文身体硬朗,是河畔社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外出打工,女儿已出嫁,家里只有老伴和他两人,里里外外的农活全靠老两口来做,今年年初,大棚刚搭建时,他以老了干不动为由不准备搭棚,可是,当他看到40多名乡干部每天帮助农民搭棚的火热场面,他被感动了,赶紧申请也搭了5个大棚。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往年,种上几亩的苞谷、胡麻、谷子、麦子、洋芋等杂七杂八的粮食,一年辛辛苦苦下来收入还不到1万块。而今年自己头一次种植大棚蔬菜,现在两个棚的收入就已经超过了去年一整年的收入,总收入已有30000元,10月底还能再卖一茬辣椒。”

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农民主要以种植小麦、谷类为主,亩产大概一百来斤,收入也就百元左右;而进入90年代,通过全膜种植的推广,使这里的土地成了农民的“聚宝盆”,一亩地的全膜玉米产量可达到1000斤,价钱能卖到1000多元;而现在,这里的农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原有的土地上种植大棚蔬菜,每亩地的收入已超过了10000元,自家的土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田”。

近年来,高庙村依托交通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有蔬菜种植的传统比较优势,把蔬菜种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高标准塑料大棚、露天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特别是今年,在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干部长期驻村帮扶下,高庙村集中连片搭建了高标准塑料大棚160座,涉及农户65户,其中贫困户30户,并配套建设了蓄水池、滴灌设施,充分利用米峡水库的蓄水进行灌溉。大棚主要种植辣椒、芹菜、油菜、菠菜等季节性畅销蔬菜,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露天蔬菜600多亩。为确保蔬菜种植户年内产生效益,中川镇政府邀请市、县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创办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制定蔬菜生产标准,统一实行技术指导、统一制度规范、统一籽种供应、统一信息服务,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和销售,提升了产业效率。

“高庙村有靠近城郊销售的区位优势,有境内地下水的资源优势,有种植蔬菜传统的技术优势,我们有信心将中川镇的一万亩川台地打造成会宁县城南部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川镇党委书记王池柳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

高庙村的变化只是中川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更是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路径探索。

新闻推荐

会宁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会宁讯(特约通讯员张文广)今年以来,会宁县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加快扶贫攻坚行动的主要抓手,不断整合资源,强化举措,乡村面貌变...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百元田”到“万元田”的嬗变——会宁县中川镇产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小记特约通讯员 刘旺喜 谢东芹)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