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会宁新闻 > 正文

2015甘肃金融扶贫经典案例

来源:甘肃日报 2015-12-04 07:41   https://www.yybnet.net/

2015甘肃金融扶贫经典案例

案例一

“农耕文明”贷款铺就小康路

报送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

【案例精读】在金融扶贫进程中,建行省分行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涉足信贷支农业务领域,在省农牧厅的共同协作下,于2010年研发推出了“农耕文明”贷款。2012年,该项贷款被写进了甘肃省“一号文件”,成了省委、省政府“强化三农支持保障,支持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拳头产品。目前,该项贷款已累计投放93亿元,其中,双联支农个人贷款发放71亿元。此外,该项贷款又陆续推出了“金土豆”“药材盈”“高原夏菜”“穆斯林商贸”“平凉金果”“旅游农家乐”等一系列子品牌。该项贷款打造了特色农业“产业链式”的发展模式,将政府、企业、农户、养殖合作社,与银行、担保公司、农业龙头企业、保险公司等组成了一个共生系统,有效实现了多方共赢。该项贷款不仅是引领陇原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品牌,更是建行省分行勇担社会责任、创新金融服务的最佳写照。

案例二

创建“支农再贷款示范区”

报送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案例精读】2015年,人行兰州中心支行根据全省人行货币信贷工作安排,积极组织各市州中心支行创建“支农再贷款示范区”,引导示范区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下功夫,为示范区支农惠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促进和改善了甘肃省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缓解了全省三农工作、扶贫攻坚等重点领域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截至今年10月末,示范区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再贷款余额117.4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216.84亿元。支农再贷款示范区的建立,将支农惠农与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切实满足了示范区企业、农户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的个性化需求,“金果宝”“金薯宝”“陇药通”以及“巾帼富”妇女创业贷款、“圆梦贷”下岗失业贷款等产品不断推出,真正达到了“金融支持一地、基地引领一批、产业带动一片”的效果,让支农再贷款为三农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案例三

教育扶贫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

报送单位: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

【案例精读】2007年5月,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由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负责在会宁县正式启动,于2008年9月在全国推广。试点以来,国开行甘肃省分行以省学生资助中心为管理平台,以各县区学生资助中心和基层政府为操作平台,并于2010年在全国各省中首次将这一模式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推行问责制度,成功搭建了生源地助学贷款长效机制。通过8年的不懈努力,国开行甘肃省分行已累计发放贷款53亿元,受益学生达42.3万人,已成为甘肃省覆盖县区最广、涉及群众最多、支持力度最大的惠民政策之一。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国开行甘肃省分行为实现“人人享受平等融资权”和“教育公平”的社会目标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持,成功打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开行模式”。

案例四

“益农贷”描绘富民新蓝图

报送单位:中国银行临夏分行

【案例精读】近年来,中行省分行积极践行总行“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之价值观和理念,倾心服务三农经济。2012年,该行首次在康乐县推出了“益农贷—肉牛育肥养殖贷款”项目,该项贷款是为康美集团签约养殖户提供的用于肉牛育肥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以此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起到龙头企业、养殖户、银行三方受益,共同发展的共赢效益。截至今年10月底,“益农贷”累计贷款总额9080万元,发放贷款122人次,近千人受益,有效解决了养殖农户资金紧张的问题,带动了整个康乐县的牛羊养殖业的速发展。“益农贷”是中行省分行在个人涉农贷款上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在服务三农、支持三农方面走出了坚实的一步,有效实现了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银行增效的共赢目标,为全省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工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示范样本。

案例五

“双业贷款”助力农牧民脱贫致富

报送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

【案例精读】近年来,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紧紧围绕省委双联行动和***战略部署,积极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双业贷款”新模式。该行从“输血”和“造血”入手,推出了适合高原牧区的“草食畜牧业”贷款产品和适合农耕地区的“塑料大棚种植业”贷款产品,2013年8月“双业贷款”向全省58个贫困县逐步推开。今年10月份统计数据显示,该行“双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已从2013年的5个亿发展到了目前的36个亿,全省受益贫困户达到了4.34万户。该行利用覆盖全省的网点优势,注重产业链整体发展,结合甘肃省有农有牧现状,推出了目标精准的“双业贷款”,为农牧民家庭牧场、养殖大户、畜产品交易、大棚种植等提供了资金帮扶,激发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动力和信心,达到了金融扶贫的根本目标。

案例六

“四融”平台服务三农惠民生

报送单位: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

【案例精读】服务三农的“四融”平台是农行甘肃省分行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形势、新业态,紧跟全省***工作新任务、新要求,以互联网为桥梁,以普惠为导向,创新打造的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能够为三农发展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金融服务,是“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模式的全新探索、全新实践、全新尝试。经过近一年的具体实践,截至今年10月中旬,该平台在全省共布放终端7742台,注册客户14.47万户,交易额151.5亿元。由于接地气、功能全、好操作、易掌握,“四融”平台得到了党政肯定、农民欢迎和社会好评,平台推出者农行甘肃省分行更是被省委书记王三运誉为了甘肃的“有功之臣、有恩之行”。

案例七

易地扶贫搬迁贷款

报送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岷县支行

【案例精读】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是农发行岷县支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纳入地方政府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并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性贷款。该项贷款遵循“政策主导、***、专款专用、条件优惠、保本经营”原则,具有额度大、使用时间长、使用范围广、条件优惠等特点。该项贷款涉及6个乡镇659户3027人,截至今年9月30日,该行已累计发放900万元。异地搬迁集中安置,是解决迁出贫困地区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分散管理难度大及政府向群众提供各种服务不便的有效方式之一,该项贷款解决了异地搬迁的资金难题,更“支援”了扶贫工作,其创新性不言而喻。此外,农发行本是国家政策性银行,但农发行岷县支行创新推出的该项贷款,较好实现了农发行由政策性贷款业务向商业化经营模式的转变,为农发行未来业务创新发展提供了成功范本。

案例八

“企业带动类”贷款模式

报送单位:兰州银行武威分行

【案例精读】2015年,兰州银行根据扶贫实际,适时推出了“企业带动类”贷款模式。该模式针对自身无致富技能的贫困户,其贷款由与贫困户、村委会、镇政府签订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合同的致富能人、农民专业合社、龙头企业等申请,申请者除承担偿还责任外,还要保证带动农户年净收益不低于贷款额度的6%。具体实践中,兰州银行与中天羊业达成合作,在民勤县数个乡镇推广。目前,中天羊业用贫困户贷款额度共计1022万元购买了育肥羊,既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又使6个贫困乡镇、263户农户走上了“养羊脱贫”的致富道路。该模式带动了涉农企业、贫困农户、当地政府三方共赢,实现了扶贫资金的衍生性和发展性,通过扶“智”与扶“志”消除贫困,是对传统扶贫工作的升级换代,更是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案例九

巧打农户小额信贷和信用村镇“组合拳”

报送单位:环县农村信用合作社

【案例精读】着眼于“信用环境”建设,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简称环县联社)贯彻***战略,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促进涉农贷款“提质、增量”,打出了重点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第一拳”。在此基础上,该联社积极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农村信用村(镇)创建,有效促使农村信用环境趋于好转,打出了“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工作“第二拳”。该联社从改善并彻底解决信贷资金投向分散、涉及面过广的问题入手,按照用足政策“输血”,扶持农户“造血”的思路,双管齐下打好了金融支持***工作的“组合拳”,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今年10月20日,环县已创建信用乡镇1个,创建信用村47个。农户小额信贷和信用村镇“组合拳”,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了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完全符合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和***的战略要求。

案例十

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走出新天地

报送单位: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

【案例精读】金融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工行省分行本着为农民致富提供“造血”功能的宗旨,结合帮扶点实际,通过前期调研论证,创新推出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这一金融服务模式。扶贫互助资金池中,工行省分行出资60万元,县扶贫办出资20万元,村民集资入股20万元。该笔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并按照有偿使用、用款申请、审批快捷、联户担保、生产专用、禁挪他用、有借有还、滚动发展的原则管理,主要用于发展生产经营性项目,包括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和运销等。协会成立以来,已发放贷款共计49万元,有效解决了养殖农户资金紧张的问题,更进一步带动了农户参与养殖的积极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设立较好地满足了双联行动中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具有鲜明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开辟出了农村金融科学发展的新天地。

案例十一

双联惠农贷款

报送单位: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

【案例精读】2012年8月,农行省分行与省财政厅签署合作协议,推出了支持双联行动的专属产品“双联惠农贷款”。协议约定自同年9月起,该行连续5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支持全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的农户,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体实践中,该行在摸索建立的银政共管机制、担保代偿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保障激励机制的护航下,变单纯依靠政府扶贫为社会多方共同扶贫,变简单扶贫为开发扶贫,变被动扶贫为主动扶贫,发挥了金融扶贫的引领作用。截至今年10月末,该行已向全省投放双联惠农贷款207亿元,年均69.7亿元,超出了协议约定目标,该行农户贷款余额及增速更是连续两年居全国农行系统第一。事实证明,“双联惠农贷款”本着金融持续为民富民的目的,始终从农民需求出发,持续探索、持续创新、持续实践,显示出了强大的“惠农”生命力。

案例十二

土地流转贷款创新担保模式

报送单位:甘肃银行

【案例精读】随着***工作的推进,甘肃银行推出了“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向银行担保统借统还,合作社向农户发放借款”的贷款新模式。具体实践中,甘肃银行与宁县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由甘肃银行宁县支行向合作社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合作社以流转土地经营权及合作企业的机器设备作为抵押进行贷款,合作社再将贷款借予农户,助其发展苗木、苹果或药材产业。依托这一模式,宁县已建成高效苹果生产基地8.3万亩、优质瓜菜生产基地3.2万亩、饲草种植基地3.5万亩、特色苗木基地4.1万亩,组建各类合作社530个、家庭农场19个,培育生产经营大户1845户。土地流转贷款创新担保模式,借助政府、农业合作组织等降低了贫困户贷款门槛,降低了贷款风险,既拓宽了银行自身发展路径,又真正解决了“银行不敢贷、农户贷不到”的难题。

新闻推荐

创新求变 浙商银行兰州分行彰显大作为

创新求变浙商银行兰州分行彰显大作为王晓李贵勇“十二五”期间,是浙商银行兰州分行深耕甘肃,孕育、成长的五年。五年来,经济形势日益严峻,行业竞争更趋激烈,银行发展面临利差减小和风险上升等不利因素...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康峰的发明之路2015-12-11 07:41
评论:(2015甘肃金融扶贫经典案例)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