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票上应写清楚具体数量及用途,没写清楚没办法签字,一切要严格按照规定来。”会宁县八里湾乡富岔村监委会主任赵真提醒说。
“这个肉有没有检疫合格检验单?”会宁一中校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李成一大早就来到食堂检查菜品等原材料。“对我来说,担任校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更多的是责任。”
这是会宁县建立村务、校务、医务监督委员会以来,监委会成员严格履职的一个缩影。为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和延伸民主监督链条,会宁县拓展村监委会经验,积极探索建立校务、医务监委会,将监督链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上下求索:探寻民主监督的“金钥匙”
“村级组织监督乏力、不到位,导致村务管理不规范、过程不透明,矛盾纠纷突出,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村级各项工作健康开展。”这是几年前该县在农村调研总结出的问题。
如何从根本上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破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困境?会宁县深入基层调研座谈,广泛征求破局之策。2012年年底,以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为契机,该县在284个行政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
今年,该县在行政村设立监督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经验,延伸监督触角,完善监督体系,在全县72所县属中小学(幼儿园)、乡镇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和38家县属医院设立了校(医)务监督委员会,实现纪检监察组织“全覆盖”。
上通下达:搭起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以前,我们的教师不敢与领导交流,相关意见建议怕不被采纳。现在,教师可以直接向校务监督委员会反映,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会宁一中校长张贵荣说。
“三务”监委会既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员”,又是普通干部及群众的“代言人”,为纵横间的交流畅通了渠道,也为百姓诉求搭建了平台。
“以前,村里一切事务都是村干部说了算,公不公平,只有他们心里清楚。自从村里成立了监委会,对村里的大事小情全过程监督,村务在阳光下运行,我们的顾虑也就打消了,干群矛盾也减少了。”韩家集村低保评定会后,一位群众对村务工作阳光透明运行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为使“三务”监委会充分发挥作用,该县纪委驻乡镇纪工委紧紧围绕“为谁监督、监督什么、怎样监督”等问题,对辖区乡镇的“三务”监委会成员开展了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以提高监督工作能力和水平。目前,该县共对“三务”监委会开展培训21期,培训人数近900人(次)。
阳光监督:成为促进工作的“助推器”
“村账一定要一条一条公开,村民才能看得懂”,赵真一边整理工作台账一边说。
监委会主要是负责对本单位重大决策、财务工作、工程建设、重大事项、作风效能等方面进行监督,并要求建立工作台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主动收集本单位职工及群众的意见建议,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并及时向单位领导班子反馈,并督查整改。
“以前不做事,村民说你无能;眼下国家政策那么好,想为大伙做点事,村民又说你想捞好处。现在,有了村监会,闲话没了,可以放开手脚为群众办实事了。”富岔村党总支书记李继武满怀信心地说。
为确保“三务”监委会能规范履职、有效发挥作用,该县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监委会的实施意见以及监督工作规程等文件,对监委会的运作做出了明确规定,防止监督的随意性,确保其工作有依据、有方向、有目标。
新闻推荐
会宁讯(特约通讯员王瑞)近年来,会宁县按照“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战略,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城市功能、城市品位、城市管理、承载能力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提升...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