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人:万全琳
投稿邮箱:wql3688929@sina.com
咨询热线:15193025135
夜话
铜城
在我国的甘肃省境不仅仅有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等遗存,还有神秘而令人费解的寺洼文化遗存。
自古以来,我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就是人类的重要聚居地,有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祖祖辈辈的炎黄子孙,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挖掘和探究的人类文化遗产。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在甘肃境内有着诸多支流,在这些河流两岸的山脊上分布着众多史前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在长江流域上游,有一条大支流——白龙江。白龙江起源于甘肃禄曲县朗木寺,流经迭部、舟曲、武都和文县后,与嘉陵江汇合一同流入长江。
在黄河流域上游,有一条大支流——祖厉河。祖厉河发源于六盘山华家岭北麓,流经会宁县城、甘沟驿、郭城驿与关川河汇合后,一同流入黄河。在这两条河流两岸的山脊上,分布着众多的史前各个时期的文化迹存,寺洼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寺洼文化的起源与民族属性
寺洼文化是因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衙下乡寺洼山发现而得名。分布范围小,存续时间短是寺洼文化的两个主要特点。主要分布在甘肃境内的泾水、渭水、西汉水、洮河、岷江、白龙江、祖厉河流域等。
截至目前,除了1976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发现过2件马鞍口型双耳罐成为特例外,其他所有均已局限于甘肃境内。寺洼文化也因之成为甘肃的独有的史前文化遗存。就存续时间而言,其最早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700年,只存在了短短700年左右的时间。不仅如此,寺洼文化的独立性和造型的别致性,更是为这个文化遗存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寺洼文化与之前的文化没有任何承袭关系,之后又神秘消失不明去向。使得今天的我们无法找到寺洼文化与其他任何文化类型之间的血缘关系,即无继承,也不延续,独立存在,又神秘消失。加之他独具一格的造型以及器物上的神秘陶文,更使其平添了诱人的神秘色彩,使之成为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这些特征长期以来一直激发着我们强烈的好奇心,诱发我们去探索、思考,进而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长期以来,甘肃省白银会州博物馆就一直致力于挖掘、整理、收集、和研究寺洼文化,并积极筹划建馆展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带着对寺洼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在甘肃省资深考古专家郎树德老师和杨海帆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多次对寺洼文化的挖掘工作。多年的工作实践和长期的观察研究,让我们对寺洼文化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寺洼文化的发展与分类
自上古时代起,在甘肃的中南部就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氐、羌族群。氐、羌民族(今藏族)在藏语里的译音就是生活在山梁上的人。在今天的白龙江流域一带有着一个神秘的关于“三眼人”的传说。传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除了有正常的两眼外,额头上还有一个立着的眼睛。寺洼文化鱼口型陶罐的缺口,我们可以想象成第三只眼睛“留白”的造像,这与三眼人传说是否存在着某种暗和呢?而出现这些器物的地区也正是氐、羌人生活的地方。
早期寺洼文化类型的丧葬习俗,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祖厉河、洮河、渭河、岷江西部等一带,其他省份和地区未见出现。早期的寺洼文化类型,从葬式习俗上看,除了单葬外还有男女合葬墓,石板棺居多,也有火化后二次埋葬的。一般都有陪葬品,但数量不等。陪葬品主要是用陶、石、贝、骨等不同材料制成的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生活用具较为单一,以陶罐为主,但各墓地陪葬品的数量悬殊较大,多者70多件,少者一两件。在祖厉河流域的会宁县某墓地出现过比较少见的一墓70多件陶罐的大墓。但是,多数墓葬是一墓一两件等,随葬品大多数放置于死者身体一侧,也有少量放于死者足部下端。若陪葬陶器较多的则叠压在一起,小件陪葬装饰品多放于头部的一侧或颈部。如用陶、玛瑙、动物牙齿、骨头、绿松石珠等串成的精美项链等等。
此时期的陶器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口型如同倒置的马鞍状,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马鞍型罐”。其成品不够精美,陶器表面打磨不够光滑,胎体疏松,夹砂表面略显粗糙,胎壁薄厚不甚均匀,器型厚笨、易碎,叩之有声但不清脆,吸水性极强,烧制温度大约在800度左右,成品表面呈红褐色的居多,灰陶很少出现。由于是敞烧,温度不高,器身有斑点,陶器素面无纹居多,也有少量附加堆纹饰和刻划纹饰出现。制作方法采用泥条盘筑法,慢轮修复,器物的耳、底部分别制成后再粘接组合。在陶器内壁上常留有捏合时指压的痕迹,丰肩矮颈,收腹,小平底,器型单一。
晚期寺洼文化安国文化类型,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00至公元前700年,主要分布地区为甘肃省境内泾水、西汉水、白龙江等流域,其他地区未见出现。
从分布和出土文物上来看,可以说安国文化类型是寺洼文化早期类型向东发展了,这个时期除了延续早期寺洼文化类型的丧葬习俗以外,更多出现的是火葬,也有少量土葬。土葬除了石板棺以外,有了新的发现,如木棺和无棺葬,还有专为小孩做的翁棺、陶制灵魂瓶等。
随葬品除了石、陶、贝、骨,又出现了小件青铜器,如:小削刀、扣子、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等。这时期在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精美的青铜礼器组合和生活用具。但是,寺洼文化仍然以陶器为主,并无大件青铜器出土。墓室规格以长4m,宽2.8m,深2m的居多,陶罐摆放也很零乱,若陶罐多的则叠压在一起。如在白龙江上游角弓乡出现的一座有140个陶罐叠压在一起的大墓,实为罕见。
寺洼文化安国类型的发展
值得注意是,这个时期的器型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诸多陶器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造型优美、形状独特的鱼口三眼型双耳罐。这种造型的陶罐在之前任何文化类型中从未出现过,罐口形状就像张开的鱼嘴,口沿两边各有一个对称向内的折角,立起来看又像人的眼睛。高肩深腹,底部下杀,小平底,颈部有宽扁的带状双耳,少量单耳,单角,制作时,先将鱼口罐的底部、耳、口分别做好之后粘接组合成型。原料以筛选过的黄土为主,陶窑的温度有所提高,大约在900度左右,颜色为黑色和褐色两种,表面打磨光滑,成品器身出现颜色不一现象,这是由于陶窑密封不严所造成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鱼口罐上不仅刻有“一”字、“人”字形符号,而且还刻画有众多的符号和字形,如:“X”“≠”“∑”“+”“个”“又”“令”“﹟”“小”等。这些符号被学术界认为是汉字的前文字形态。这时出现了极少的彩绘纹饰,如对称的双“S”朱砂彩绘图案,出土时图案颜色鲜艳,一般一两天后逐渐消失。
在安国文化类型时期陶器种类也明显增多,墓葬中除了鱼口罐也有其他造型的陶器出现,如:豆、鬲、单耳杯、双耳杯、无耳罐、盛储器和玩具等,也有部分口沿下方用硬器刻画的山水纹饰或底部带鱼口三眼罐响铃的生活用具,器型大的陶罐在这一时期还是很少发现。
就寺洼文化的两个类型而言,无论是早期的寺洼文化类型,还是晚期安国文化类型,马家窑彩陶和齐家文化红陶都已消失不见。那么,这个怪异的马鞍型,鱼口三眼造型的陶器又向我们述说着什么呢?他又和那种文化有着承袭关系呢?而他最终的去向又流向了哪里呢?应该说他和以往的任何文化类型都没有承袭关系,他是一支独立兴起的新的族群,他是另一种文化。他生活的区域范围小,农业、纺织业和制陶业也相对落后,导致了成品陶器上出现的倒退现象,而养殖业和畜牧业应该比较发大。
从墓葬中出现的鸡、羊、牛等家禽家畜的骨头来看,当时的社会已出现了发达的畜牧业,同时也有了纺织业,在出土文物中也常有陶轮、骨锥出现。虽然农业不甚发达,但陶罐中也出现了少量的谷物种子。从丧葬形式和陪葬品的数量上来看,当时氐、羌民族已经进入到奴隶社会,他们仍然是以狩猎为主,农业为辅,因而很少有大的盛储粮食的陶器出现。
早期的氐、羌民族是生活在以渭河,洮河,祖厉河等山谷地带的,晚期就发展到白龙江、岷江、西汉水、泾水等一带两岸的上脊上去了,他们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小了。
在会州博物馆的诸多藏品中,代表寺洼文化的藏品有早期寺洼类型马鞍形双耳罐20件,安国类型的藏品40件多,其中鱼口罐40多件,另有一件非常珍贵的四孔灵魂瓶。在寺洼文化的出土物中是极为罕见的。灵魂瓶是由翁棺演变而来的,最早出现在史前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瓮棺,一般是用来葬小孩的,即将死者装进,上边再扣一个陶罐。陶罐上都有人为打掉的小孔,这个就是原始的宗教信仰了。先民们认为这样可以为死者留一个灵魂自由出入的通道,是大人对孩子灵魂的呼唤,也可以理解为让她们的孩子常回家看看。
有所不同的是,到了寺洼文化时期,出现了由瓮罐演变而来的灵魂瓶。氐羌族先民们把他们夭折了的孩子火化后装入瓶中,留有出入孔,一孔或两孔的居多,四孔的比较少见,甚至还有五孔的出现。翁棺葬作为史前文化的葬俗,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一方面,因其奇特的葬俗而不为众人所知,另一方面又以神秘的方式吸引着人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促使我们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寺洼文化的去向与氐、羌民族的流变,氐、羌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他们同源异流,由于很早就从西藏高原渐渐向东移动,因此,氐、羌民族对华夏先民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炎帝时期,居住在渭河流域的一支西羌部族,在形成之时,从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消除了过去部落林立的局面。从黄河上游一直发展到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地。在争夺地盘的战役中,炎帝部落失败,后与黄帝部落结成亲密的联盟关系。从此两大集团相互融合同化,造就了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另一支氐、羌族人沿白龙江向东南迁徙,最远走到四川云南一带,有的则留在白龙江两岸,也就是今天的留在白龙江沿岸武都、舟曲、迭部、文县的氐、羌族居民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四川的汶川、北川和青川一带出现了一种陶器,人们都叫他眼睛罐或羊角罐,其他地域未见。就其造型上来看有着寺洼文化的踪影。陶器的造型是大圆口宽带式的两大耳,两个大眼睛反应在器身的下部,胎体均匀打磨光滑,通体呈现黑,灰两种颜色,有用植物的枝条画在陶器上的暗纹出现。陶窑的温度也有所提高,大约在1000°左右,手工制作,慢轮修复。同寺洼文化时期一样,未见大的盛储器出现。如此看来,这正是氐羌民族迁往的生活区域,这不是巧合。
寺洼文化消失是在周代,眼睛罐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么今天汶川、北川和青川的藏族居民不正是古代的氐,羌民族吗?
寺洼文化无疑是人类远古文明的一座山峰,是黄河、长江上游亘古积淀的一方圣土。寺洼文化的发现,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与探索古代氐、羌民族文化和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实物参考。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寺洼文化在考古界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没有文字,在所有的出土物中也未见只言片语,我们只能靠出土的实物,去一层一层地探究、揭秘。
鱼口三眼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焦睿)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近日,会宁县公安局刑侦二大队快速出警,迅速破获一起车辆被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追回被盗车辆一辆。3月10日晚,停在会宁县文昌路的一辆比亚迪轿车被...
会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