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会宁县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会宁”的总体目标,强化基础,振兴产业,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加快培育全膜种植增收、草畜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红色旅游兴业“四大产业体系”,努力建设产粮大县、草畜强县、梯田化县、西北教育名县和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县两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释放全县各领域发展活力,让改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扶贫攻坚的力量充分凝聚,形成推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祖厉河畔涌春潮,会师圣地换新颜。会宁县按照“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实施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领,升级优化城市路网,提高城市商业承载能力,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西岩山三期、滨河公园等大环境绿化和园林绿化效果明显,完成公共绿地绿化10.8万平方米,道路绿化9万平方米。随着新城建设、产业开发、河道治理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短短三四年间,会宁县城真正的实现着跨越式发展。如今,会宁县城城区面积已经达到10.6平方公里,是30年前的5倍。会师圣地起宏图,会宁县城俨然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区域特色小城市。
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惠民生。会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努力推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以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全膜种植增收和草畜产业富民产业体系建设,把全膜种植作为促农增收的“一号工程”,着力打造产粮大县,120万亩全膜种植已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支撑。会宁县还把发展林果产业与种植业调结构相结合,树立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理念,在扩大生态造林面积,提升生态保障能力的基础上,以发展核桃、苹果等林果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
山乡田畴织锦绣,建设幸福新家园。会宁县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易地搬迁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聚积,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持续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大村庄绿化美化力度。如今,一幢幢新修建的砖瓦房掩映在群山之间,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犹如一条条玉带,从国道延伸至广袤沃野,延伸至老百姓家门口。一辆辆货车、客车、摩托车满载着农民的欢笑和丰收的喜悦畅通无阻地行驶在上面,往来如梭。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画卷彰显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一张张笑脸述说着新农村的发展、变迁。
三苦两乐育奇景,长征精神万里红。会宁县注重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办好家门口学校和偏远薄弱学校。去年高考二本上线4089人,其中重点上线1450人;有9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会宁一中、会宁二中上线率均在63%以上,位居全省前列。长征精神已化作激励会宁人民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巨大精神力量和文化亮点,继承长征精神、发扬会师文化,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已成为会宁人民的高度自觉。
据统计,“十二五”末,全县经济总量突破60亿元大关,达到62.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元,实现了翻番增长和历史性跨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0亿元和6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670个,亿元以上的项目达61个。“十二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9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8倍,实现了“翻三番”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县财政收支倍增翻番,较“十一五”期间增长409.3%。粮食连续十二年丰产增收,人均粮食占有量693.7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产粮大县。
惠风和畅,春华秋实。“十二五”时期的五年,会宁的大发展、大成就社会各界有目共睹,这五年,改写了会宁发展的历史,创下了诸多之最。这是辉煌的五年、奋斗的五年、值得纪念的五年。今天,新产业、新经济、新会宁,已展示在世人面前。忆往昔,攻坚克难,风雨兼程;看今朝,协力奋进,阔步前行。我们坚信,会师圣地的明天会更好!
新闻推荐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下长征途经会宁,北上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先后进入白银会宁地区,与前来迎接的红一...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