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董建强
夏日的会宁县韩家集乡,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一台台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绿意盎然;一排排高架蔬菜大棚连片成面……
“合作社通过专业化的规模经营实现了节支增收,而且摒弃过去的大田种植,采用起垄地膜覆盖方式,保住水分提高出苗率,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我们农民的获利也更多。”
今年年初,周湾村村民周强老人把15亩田地全部交给了合作社进行“全程托管”。
“以前,家里的15亩地,我们两口子自己种。除去化肥、农药、农机燃油、耕作费,一年累到头,纯收入也没有多少。现在,每亩地每年租金就能收入500元。”
如今在会宁县,像周强一样,通过“农田托管”实现增收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然后在合作社务工或者自己发展养殖,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会宁县会师镇应发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采访时,十多位妇女正在给“青薯168”除草,忙碌的场景中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去年以来,我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我就一直到合作社打工,平均每月能赚2000多块钱,而且还能照顾家里。”49岁的会师镇高庄村大湾社妇女杨秀英满脸喜悦地说。
据了解,会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多经营种植和养殖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如今,在合作社务工的农民遍及该县20多个乡镇。
近年来,会宁县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开启“农田托管”生产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大放异彩。此举不仅保留了农户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且有效破解了农户分散经营制约,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粮食增产、农户增收,农民与合作社奔向双赢。目前,全县累计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26家,贫困户入社成员达1.5万多户。
新闻推荐
周家湾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本报记者张建强时隔一年,再次走进距会宁县韩家集乡东部14公里的周家湾村,在这里记者欣喜地发现,该村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后,昔日的贫困村焕发出新活力,种养...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