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马文明没有想到,曾经连煤油灯都点不起的他,有一天能“阔气”到花2000元在新修的主房里安装“水晶电灯”。
家住会宁县新添堡乡三合村的马文明,出门见山,眼前沟壑纵横。
马文明记得小时候,父母辛苦劳作一年,还是难以喂饱一家8口人。他12岁就辍学去放羊。长大后,他的婚房是一孔依山开凿的“崖窑”。
1982年,中国作出开展“三西”建设的重大决策,从此开启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历程。1986年,会宁被列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马文明也想过上好日子。1990年夏天,他拿出多年积攒的300多元和东拼西凑的700元买了一头牛,想靠养牛告别贫困。可因为不懂养殖技术,投食过量,牛被撑死了。
尽管伤心,但他还是咬住牙四处借钱继续养牛。幸运的是,新买的母牛先后生了9头牛犊,每头能卖几百元。马家的日子过得也渐渐松快起来:能吃饱肚子了,盖了几间土房,电灯替代了煤油灯。
2000年起,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与新技术的推广,会宁开始有了明显转变。其中,地膜技术极大提高了作物产量:在蒸发量5倍于降雨量的会宁,一层塑胶薄膜有效减缓了水分蒸发。当地农民彻底告别了饥饿的历史。
“2002年,村里开始推广地膜技术,玉米产量由原来的亩产300斤增加到了1500斤。”三合村村支书马骏武说。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宁所属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扶贫攻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在全面小康倒计时下,国家的扶贫力度越来越大。“会宁获得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原来每年几百万元增加至今年的约1亿元。”会宁县委常委、副县长伏涛说。甘肃省推出的总额超过400亿元的***专项贷款计划等金融服务,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撬动资金。
2010至2015年间,会宁的贫困人口减少了近1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5.3%下降到24.7%,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655元增加到5834元。
马文明用5万元***贷款买了4头牛。去年,他靠卖牛收入1.15万元。而地膜技术不仅保证了一家人的口粮,还为他养的牛提供了充足的青贮饲料。
得益于危房改造项目,马文明家用1.15万元的补助盖起3间砖房,过年就能住上。他还给新房添置了5个灯,花了2000元,其中包括两个浴霸灯。天寒地冻的冬季,农村人也能在家洗澡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马文明说。
减贫不是一日之功,经过几十年的“长征”,马文明一家终于在2015年摆脱了贫困。
“群众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但离小康还有差距。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仍需努力。”会宁县扶贫办主任童琳如此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姚继东)今年以来,会宁县八里湾乡按照“牛羊黑膜齐头并进、林草药材多管齐下”的总体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中药材种植的传统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优化服务和典型带动等多种方式,...
会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