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天高云淡,红叶轻曳,旷野低垂,会宁县北部塬上的旱沙地已经准备过冬了。
走上土高山乡地界深处,沿着崎岖的山路,极目远望,路的尽头零星的灯光若隐若现,这是到了红湾村老虎沟社。
傍晚,车灯的照射引来一阵狗吠,浓烈的农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在去村里种粮大户伏建强家的路上,坐在低处的人家正乘着夜色脱玉米粒。
伏建强今年岁左右,务作了一百八十亩地,七八十亩栽种胡麻,四五十亩种植土豆,其余的铺上了玉米,种上了杂粮。在外面的圈舍中,还养了一群羊。
前几年,他是不可能种这么多地的,因为村里的住户基本都在,农闲时还可以去外面打个临工。
但由于生产条件艰苦、交通闭塞、孩子读书、子女外出等各方面的原因,渐渐有三分之二的住户搬到了条件稍好的地方,有的进了城里。
伏建强告诉记者:“村里最早有住户多户,现在只剩不到户了,也就来个人吧!”所以他承包了别人的地,种了更多的庄稼。
现在,他也是有车有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路灯的掩映下,院子里金灿灿的玉米泛着希望。
“虽然人少了,但我们淳朴的民风没变,乡亲们都很团结,不抢着吃低保,谁困难谁先上,谁困难大家就帮谁。”伏建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估计过几年,差不多就搬完了,反正我是没本事的人,还是觉得种地最好、最自由。”
走出伏建强家的家门,夜色已经很深,途经一家荒废的院落,用手电一扫,荒草约有半腿高,几只野鸡蹭地飞起。
翌日,上塬下沟、爬坡过坎,又是一天。也在傍晚,攀上陡峭且狭窄的河路,走进了马塬村范塬社。
村口,一颗老榆树在秋风的吹拂下飒飒作响,显得孤独憔悴。往里走,杂草丛生,投石问路,惊起野鸡无数。梨儿依然挂在树上,有的被啄了个坑,有的上面落下鸟屎的痕迹。
“枯藤老树昏鸦”,说的不就是这里吗?思忖着,突然间,斜刺里跑出一条大狗,摇着尾巴,扒拉着嘴,抬起前爪,防不胜防之下,被熊抱着握了个手。
随后,狗主人出现了。他笑着说:“我们村里现在搬得只剩一个人了,连狗见了人都感觉到是亲切的。别怕,它不咬人。”
经过和狗主人攀谈,知道他的名字叫李俊祖,现在是这个村子的守望者和看护者。
他告诉记者:“这里土地还算好,但以前河里有水,交通闭塞,遇上发洪水,孩子连学都上不了,如果家里有人生病,急死也是闲的,根本出不去。”
所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村民就陆续开始往条件好点的白草塬搬迁。直到去年,随着李俊杰的彻底搬离,最多时曾有人居住过的村子就被彻底遗弃了。
看到老祖宗留下的土地就这么荒废,李俊祖觉得挺可惜,于是流转了多亩土地,应季追肥,准备发展种养业。他说:“虽然我也搬到了白草塬,但是这个摊子要守住,这是我们的根。”
说到村子的过往,李俊祖打开保存完整的孙家堡子。登上城墙俯瞰村子,真是满目疮痍,几乎每个院落都是残垣断壁,房塌窑破,草长三尺,仿佛在用它的荒凉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只有踩在宽厚的孙家堡子墙头,才能真实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繁荣。
返回来时的路,又是夜幕西垂,走下扎子塬,已是灯火璀璨。来年,塬上的西瓜依然给人们甘甜,可是人们多了一个似乎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在他们的心头,乡愁不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可能是找不到或不愿找到回家的路。
新闻推荐
展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在中川镇中川村、翟家所镇焦河村和太平店镇大山川村新建融资平台三处,注入资金200万元,鼓励农户贷款,扶持富民产业发展。 该县积
会宁讯(特约通讯员董建强)今年以来,会宁县积极开展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在中川镇中川村、翟家所镇焦河村和太平店镇大山川村新建融资平台三处,注入资金万元,鼓励农户贷款,扶持富民...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