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瓜果飘香。在大地披金装,枝头挂红果的丰收季节,我有幸受邀来到靖远县砂梁村乃家沟去看一棵树——一棵传说中的神树。
在砂梁铁路道口的右手边,车子拐进一条乡村便道,一路蜿蜒行驶,经过数十道弯后,车子停在了一处较为开阔平坦的地方。下车四望,群山连绵,枣林一片。一座庙宇金碧辉煌,二三户人家散落其中……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久居小城已被生活和工作程式化了的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气息。那是农村老家特有的田园慢生活的气息!侧耳倾听,旷野寂静,偶有一两声鸡鸣狗叫……原本打算只是短暂停留的我,决定放慢生活的脚步,接接地气,让身体和心灵沉浸田园,慢慢复苏……
枣园两三户人家都姓乃。从他们互相的称呼中,就知道是同一族人。大家都围绕着一棵老树建房坐院。这棵树高约数十米,树身三人合抱有余,树干斑驳沧桑颇显老态,枝叶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树根处分三枝向上发展,树冠处却合而为一突立苍穹——这就是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文冠树。2011年政府出资挂牌立碑加以保护。据说全世界仅存三棵,这棵树排名第二。所以它的编号就是002。从此,这棵几百年来完全由乃家人自发保护的千年古树,终于掀开了它不为人知的神秘面纱……
文冠树,俗称木瓜树,因其果实似木瓜而得名。生长极慢,材质上好。让人不由想起“慢工出细活”,“生长慢的树才能成材”等等富含哲理的话。文冠树五月开花粉紫成串,如霞似锦,果实榨油率高达40%,果实皮可作燃料。砂梁村人视其为神树,认为它能驱邪防疫,于是常有乡邻跪拜祈愿求福。难怪我们见到树上挂满了红布条和被面之类。乃家族人担心树受不了披红挂彩的“红运当头”,常从环保角度为乡邻解释,于是树下便有了村民自发捐助设立的功德箱。所筹资金全部用于保护古树。望着这棵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经历刀斫火烧干旱寒霜满身创伤却生生不息的古树,听着八代生长于斯的乃家人讲述他们和这棵树之间的故事,我的思绪跌宕起伏,跳出了这片枣园,回到了以前……
乃家沟原名房家沟,靖远县志所载的房将军,据说曾于此驻军。撤离后因山大沟深地处偏远无人问津。不知何时迁来一乃姓人家,见山有两泉清澈甘冽,泉水周围草木茂盛。便觉得此地风物相宜适合居住。于是开垦荒山种树辟地,引泉灌溉慢慢推进,几百年来,辈辈耕荒不息,代代移山不止,种梨栽枣,终至发展成今日这郁郁葱葱之地……
但神树何时来于此地,又如何而来?却无人确知。也是,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人活尚难,树何以堪?也许正是因了无人注意,这一种生长极慢的树才得以幸存,否则,以人类速成求快之心理,这棵树的未来还吉凶未知呢?在感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往往比我们人类更明智会选择的同时,也感叹乃家几辈人的坚守。择于大山深处而居,孩子上学老人就医农作物外卖等等诸多生活不便是否也囿住人的思想观念,让人变得孤陋寡闻囿于成见?
守着几汪泉眼,伴着一座家庙,靠着一片枣林……乃家人在这深山大沟里不断拓展着一方葱绿……借着改造农村的惠民东风,乃家沟近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条不太宽阔却整齐平展的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电灯电话接上了,自来水通了……乃家人原来颇为原始的生活也同现代社会接上了轨。但无论条件如何发展,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理念还是没大变。与当下倡导的环保、低碳、节俭的理念不谋而合。而当我更为详细地了解了乃家几辈人的历史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不谋而合,而是乃家家风所致!
是的,是耕读传家的家风所致!
现代乃家人的青年才俊乃正鹏,在闹市经营着一家书画长廊。惊叹其年纪轻轻却腕力功夫深厚时,他说这一切得益于他爷爷。曾在砂梁村教书长达四十年的乃老师。
哦,母亲口中常提起的,砂梁村无人不晓的乃老师,就是他爷爷啊!刹那间,醍醐灌顶般,我明白了,前有因后有果,守得住神山的人才是奇才。诚如此言啊!
乃老师一生教书育人。因其认真严谨尽职尽责,又写得一手好书法,故虽家居大山深处,却常被乡邻相请写字。而热心肠的乃老师对此也是有求必应。村人敬重有加,称为乃老师,久之,倒很少有人知道其真名了。
现在,乃家后辈才俊迭起,代有才人出。这个居于大山深处的人家,并不因大山而与世隔绝,也不囿于大山而坐井观天,更不因大山而丧失梦想外面的雄心和壮志!相反,他们因大山而更加坚韧顽强,因大山而更加沉稳厚重,因大山而更加胸怀宽广壮志凌云……这种精气神,不正是他们悉心呵护的文冠树所具有的精神吗?一时间,到底是树因人而活,还是人因树而和,我无从分辨。只觉得对于这一方人和这一方地来说,早已是人树合一,树人有标,这标,就是寂寞深山享誉内外的文冠树!这标,就是乃家兄弟姐妹决心将文冠树发展成靖远旅游业的和谐相处团结合作。
大山深处,文冠树、家庙、枣林、和睦兄妹……枣园人家,别有情趣哟!
新闻推荐
在第126个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甘肃省各届工人、劳动群众代表隆重集会,参加全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五一劳动奖大会。大会隆重表彰了全国和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奖章...
靖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