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村子。上下全长15公里,总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接近一个县城的面积。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全村总共252户783人,分散居住在干旱的山坡上,过着半耕半农的生活。
这里有丰富的煤矿,但村民并没有因矿而富起来。这里临近黄河,可用水问题却长期困扰着村民。
“宁给一碗油,不给一杯水”
没有柏油路,也没有往返的班车。到翠柳村,必须要先从景泰县城搭乘去宁夏中卫的班车,行走大约一个小时后,下车再搭乘农用车或步行大约15公里的山路,才能看到几户人家。简简单单的土瓦房,显得孤零零的。这是翠柳村最上面的一个村民小组。再往下走,中间是一条沟,沟两边是裸露着石头的山。弯弯曲曲的沟,一直通到了黄河边。就在这条15公里长的沟里,每隔几公里,比较平坦宽阔的地方,就有一个村民小组,他们都属于翠柳村。
翠柳村隶属景泰县草窝滩镇,位于景泰县东北部,甘、蒙、宁三省区交界处,距县城90公里,东接宁夏中卫市,北与腾格里沙漠接壤,南临黄河。这里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总面积400多平方公里,但可耕种的面积并不多,有1300多亩,而且都是分布在山沟里的旱地,无法灌溉,村民只能靠耕种旱地和养羊为生。全村村民和家畜的饮用水、浇地水,都靠山上几股山泉水和村里打的井水供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靠天吃饭,是翠柳村的真实写照,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三农”问题突出。
2000年以来,翠柳村连续遭受了多年罕见的特大干旱灾害,降水逐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部分井泉枯竭,水窖亦无水可蓄。特别是一些泉井,出现了高氟水、苦咸水,导致村里氟斑牙、氟骨症患者开始增多,村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人畜饮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出现严重困难。特大干旱年份,庄稼基本绝收,村民吃粮穿衣靠救济,吃水只能到10公里外的黄河人挑、畜驮、车拉,经常“吃无粮、喝无水、畜无草、做饭取暖无秸秆”。当地盛行一句民谣:“宁给一碗油,不给一杯水”,村民生产生活十分艰难。迫于无奈,有的村民只能背井离乡投亲靠友。缺水成了翠柳村村民的心头之痛。
继续受穷,他们不甘心
如此困境下,摆在翠柳村人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整体搬迁,要么彻底解决水的问题。可搬迁单独依靠村民自己是无法实现的,首先要有可迁入的地方,其次,就是有了可迁入的地方,安置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部分村民根本掏不起。为此,村上多次给上级部门反映搬迁的愿望,希望政府能够考虑,但因种种原因,都没被提上议事日程。解决水的问题,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穷则思变。村民集体讨论协商后一致认为,翠柳村临近黄河,解决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电力提灌,把黄河水引上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人的饮水问题,养殖业还可以发展壮大。村里现有牲畜342头,羊29400只,养殖业已经初具规模,有了水,牲畜的数量还可以再继续增加。另外,翠柳村可开荒发展耕地面积巨大,光照充足,在水资源充足的条件下,非常适合种植枣树、香水梨、核桃等特色作物,可以帮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村民达到共识后,村干部多次奔赴靖远县双龙乡双龙村和中卫市西台乡,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电力提灌工程情况,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请教有关专家,并经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翠柳村决定建设一座三级电力提灌工程,从黄河提水,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彻底改善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2年,村委会花钱聘请甘肃洮河土木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调研设计并编制完成了《草窝滩镇翠柳村电力提灌工程可行性报告》,主体规划建设内容为:建设三级电力提灌,建泵站3座,配套电机设备6台(套),总装机1050kw,上水压力管道全长23.94千米,采用玻璃钢化管,总扬程509.66米,设计流量0.125立方米,工程估算总投资932. 75万元。按照这一方案,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以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困难,还可解决农业用水问题,能有效改善灌溉面积3000多亩,既有利于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和全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发展,更能有力促进村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
这无疑是困境中的翠柳村民热切期望的大好事,但钱从哪里来?900多万元,这对一个贫困山村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村民根本无力承担。于是村干部多次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反映,希望能给予支持,最好是能够立项解决。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好事,理应支持,但单独为一个几百人的村立如此大的项目,暂时还有困难,所以同意翠柳村实施提灌工程,但建设资金由草窝滩镇自筹解决。镇上财力有限,自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问题最后又回到了村上。
翠柳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修建提灌工程,自己没钱,但如果不修,就意味着大家要继续受贫穷之苦。他们不甘心。项目一时还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那就自己先想办法。
有水了,新愁也来了
为了尽早摆脱困境,村委会一方面动员村民积极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另一方面四处奔走,多方寻求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少社会人士、企业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特别是翠柳煤矿和鸿盛煤矿寄予了大力支持。这两个煤矿以前都是翠柳村办的,后来由于经营方面的原因进行了改制,由外地客商经营。改制后的这两家企业一直对村里的事非常关心,尽力帮扶。这次看到翠柳村要自筹资金建提灌工程,翠柳煤矿矿长马富贵毅然拿出了50万元,鸿盛煤矿总经理余尾兴则提出愿意无偿提供大型挖掘机供村里施工。有了大家的帮助,提灌工程终于可以开工启动了。
2012年8月份,1.7公里长的电力辅助工程开始动工建设,2013年4月,主体工程动工兴建。为了让工程尽快建成投入运营,村民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全村男女老少,能出一份力的,都积极参与到了工程修建中。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计个人得失,都把这项工程当成了自己家的事,尽心尽力。特别是夏天,沟里的温度高达30多度,而且毫无遮蔽,得在炙热的太阳下面干活,但没有人有半句怨言。村子最上端的村民,离工地要10余公里,大家只能早上集中乘坐农用车赶到施工现场,晚上再坐农用车回家。中午就用自带的干粮和水充饥,累了靠在山坡上休息一会,然后接着再干。
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目前工程已初具规模,泵站和配套电机设施全部完成,全长23.94公里的上水压力管道,已铺设完成21公里,人畜饮水问题已得到缓解,部分农田已得到灌溉,之前离家投亲靠友的村民也开始陆续返回。现在虽已是寒冬腊月,但在翠柳村还不时能看到平整土地的场面。土地平整了,就可以浇水灌溉了,来年的收成就有希望了。
提灌工程已经开始发挥效益了,按说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可村委会的干部却高兴不起来。村主任周岳成告诉记者,工程刚开工的时候,通过村民自筹、社会资助,总共筹集了306万元建设资金,但很快就用完了。为了不让工程烂尾,村里又高利息借款305万元,目前总投资达611万元,加上村民投工投劳(机械施工)的171.75万元,尚有150万元的资金缺口,致使工程无法完工。而且,这项工程本来就是公益性项目,建成以后也不盈利,所以高利息借的305万元还得村里自己想办法还,压力非常大。“没办法,我们只能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求助了。”周岳成说,“但能得到多大支持,我们心里也没有底。”
记者手记
在翠柳村采访时,记者一直很纠结。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翠柳村有丰富的煤矿,又在黄河边上,但村民不仅没有因矿而富起来,而且用水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
而与翠柳村一河之隔的对面,就是有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之称的南长滩村。这个村子群山环绕,几乎与世隔绝,村里人姓拓,自称是西夏后裔,非常神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已被打造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而去南长滩村,翠柳村是必经之路。每年的旅游旺季,成批的旅游车都会从翠柳村通过,然后摆渡过河。留给翠柳村的是汽车尾气和车轮卷起的尘土。
“与南长滩相比,我们整整落后了30年。”这是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村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诚然,南长滩村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可话说回来,每个地方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看你怎么发挥了。翠柳煤矿的一位管理人员说,和景泰县相邻的沙坡头,是腾格里沙漠的一部分,但宁夏人靠“出卖沙子”把沙坡头打造成了著名的旅游景区,而腾格里沙漠在甘肃的部分,至今仍是贫穷之地的代表。所以,翠柳村的优势如何发挥出来,这是值得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好在翠柳村人已经有了决心,有了行动。真心希望翠柳村的资金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翠柳村人能尽快实现他们的小康梦!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钟)近期,靖远县高湾乡在三场村人口文化广场举办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暨宣传教育活动,发放400余条印制有“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字样的围裙,发放“单独两孩”“利益导向”“免费孕...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