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六月,行走在素有“塞上小江南”美誉的靖远县三滩乡,往年道路两旁绿油油的稻田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菜地和错落有致的蔬菜暖棚。
三滩乡是靖远县万亩优质水稻主产区,因出产优质稻米而闻名陇上,当地农民多年来依靠种植水稻走上了致富路。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和多年重茬种植的影响,水稻病虫害严重,水稻产量连年递减,昔日的“致富田”变成了人见人愁的“低产田”。
“冬天白茫茫,春天水汪汪,夏天苗发黄,秋天不见粮。”这是老百姓总结当地土地现状的真实写照。“这几年,稻田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抛去水费、化肥钱,年收入也就三四百元,还不算人工。”三滩乡圈湾村村民陈银告诉记者。
土地盐碱化成为长期困扰当地农民的“老大难”问题。据统计,三滩乡盐碱地面积共有2000亩,主要分布在中一、中二、吴湾、圈湾、朝阳等5个行政村。
为了有效治理盐碱地,近年来,该乡采取综合治理、逐步推进、因地制宜的办法,根据“水走碱走”的原理,大力开挖排碱渠。截至目前,共完成干支排碱渠40条42公里,治理盐碱地800多亩。同时采取覆盖地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合理轮茬、改良土壤等有效措施,已经治理盐碱耕地600多亩。
“如今,这片土地不再是只能种水稻的盐碱地,而是能生长蔬菜、果树的‘聚宝盆\’!”圈湾村村民吴学功高兴地说。
盐碱地改良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思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群众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分外高涨。来到圈湾村,记者欣喜地发现,田地里绿油油的蔬菜成畦成片,一眼望不到边,长势喜人的菜苗个个风姿绰约,向我们昭示着丰收的希望。
“现在起垄覆膜种植蔬菜,一年两茬倒,亩均净收可达一万元左右,这可是种植水稻收入的几十倍!”说起这两年的好收成,吴学功喜笑颜开。
在有效治理盐碱地的基础上,三滩乡按照“压水稻、扩蔬菜、壮林果”的结构调整模式,依托当地特有的土壤、水文条件和气候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和林果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
据了解,今年三滩乡将8000亩水稻面积压减为3000亩,起垄覆膜,搭建菜棚,重点改种辣椒、萝卜、娃娃菜、马铃薯、苹果等经济作物,土地产出效益由原来每亩300元可提高到10000元左右,“盐疙瘩”变成亩产过万的“金疙瘩”。
三滩乡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乡上将再次治理盐碱地200亩。盐碱地治理了,产业结构调整了,村民腰包变鼓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就更足了!”
新闻推荐
素有“籽瓜之乡”美誉的高湾乡是靖远县六大产业基地之一。该乡今年瓜类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西甜瓜9万亩、籽瓜5.5万亩、传粉瓜1.5万亩。...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