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靖远新闻 > 正文

敢教日月换新天——白银市恢复建市30周年扶贫开发工作回顾与展望本报记者 武志强

来源:白银日报 2015-07-21 08:30   https://www.yybnet.net/

景泰万亩枣园基地

靖远县枸杞喜获丰收

靖远高湾乡瓜农摘西瓜

景泰草窝滩镇西和村农民晾晒枸杞

白银鑫昊四龙车路沟奶牛养殖园一角

30年的奋进,30年的执著;

30年的耕耘,30年的收获。

白银市恢复建市30周年的日子里,这块昔日的荒滩秃岭,历经30载风雨洗礼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抚今追昔,30载风雨同舟,30年感恩奋进,白银市伴随着伟大祖国改革发展的铿锵步伐,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阳光雨露,享受着党的惠民政策,找准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在30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用如椽的巨笔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发展画卷。

我们在为白银跃马腾飞、一日千里的今天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也永远不会忘记白银市各族人民群众在这30年的峥嵘岁月里用热血和汗水谱写的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扶贫凯歌。放眼今日白银桑田沃野,生活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人们走过了从糟糠“当家”到米面飘香,从简陋的茅草屋到窗明几净的豪华住宅,从坑洼不平的泥泞小路到宽敞平坦的康庄大道的历史嬗变。

回眸历史

30载铸就辉煌成就

30年和衷共济继往开来,30年沧桑巨变谱写新华章。白银这座年轻的城市,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和扶贫攻坚,从1983至2014年,全市累计完成移民22.74万人。全市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77.8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28.59万人,贫困面由75%下降到21.4%。

全市落实以“三西”农业建设为主的扶贫资金15.38亿元,建设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11项,小水工程629个,新增水地53万亩,完成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421个;兴修梯田115万亩;实施“121”集雨补灌工程18.3万户,打水窖15.4万眼;架设农电线路2845公里,覆盖了100%的乡镇,99%的村,99.5%的农户;新修县、乡、村公路1400公里,100%的乡、53%的村通了公路;贫困地区科技、教育、卫生、通讯、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条件逐步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47元增长到2014年的5777元。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着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和市委、市政府的智慧、心血与汗水,更是各级政府抓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的最佳诠释。

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其实,白银市五个县区中,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均为“三西”县,会宁、靖远、景泰三县为六盘山片区县,白银区、平川区两个区为插花县。全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旱山区、盐碱区、风沙区,涉及64个乡镇、559个村,其中295个村为建档立卡确认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从地域分布看,沿黄自流灌区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先进,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这类地区有23万人已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迈进;高扬程灌区和井泉灌区有45万人,已基本稳定解决温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前二十年白银市扶贫开发成果最显著的地区,也是“三西”建设资金投入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旱山塬区有59万人,农业生产条件还非常脆弱,旱灾频繁发生,群众生活不稳定,增收难度大,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

30年来,一项项扶贫措施得到了积极落实,一个个扶贫成绩令人瞩目。

——坚持不懈改善基础设施条件。1983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抓水改土、兴水移民作为改善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抓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新建、改扩建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11处,小型水利工程629项,新增水地53万亩,水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8.5万亩;新修梯田115万亩,梯田面积达到248万亩,实施“121”雨水补灌工程13.8万户,打水窖15.4万眼,通过新修水利和打水窖,解决了84.2万人,87.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2003年以来,白银市连续遭受旱灾,但由于水地高效利用、“121”雨水补灌工程、地膜玉米种植全面落实,粮食生产仍创历史最高水平。大旱之年,仓有粮,窖有水,人心稳定,社会安定。根本扭转了一遇旱灾,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也不放松解决贫困地区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在整村推进项目中适度增大村组道路、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比例,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动员群众筹资投劳,建优质工程,办惠民实事,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坚持不懈培养特色产业。全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攻目标,把产业开发确定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分析全市产业格局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贫困地区实际、发展前景良好、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带动效应的产业作为扶持重点,安排到户贴息贷款、龙头企业贴息贷款以及专项扶贫资金,扶持了以日光温室、早熟洋芋为主的瓜菜产业,以枸杞、大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养羊、养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等,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促进了企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瓜菜种植面积达52.84万亩,总产量220吨,其中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15万亩,产量达65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0.5%,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林果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枸杞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3.5万吨,苹果面积达6.1万亩,产量达17.5万吨。全市规模养殖小区达到280个,肉羊饲养量达到380万只,肉牛饲养量达到7.55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3万吨。全市三大特色产业产值达49.3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9%。

——坚持不懈抓劳务培训。市委、市政府把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把扶贫与扶智有效结合起来。加大了贫困地区“两后生”培训和输转工作力度,坚持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相衔接,采取“校校联合,校政联合,校企联合”的方法,开展订单培训,以订单促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不断创新“两后生”培训输转模式,广开就业门路,达到了培训一人、输转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每年培训“两后生”1.8万人,累计培训“两后生”5.2万人。同时,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根据群众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把理论教育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把科技部门开展培训与民间组织开展培训结合起来,把本地培训与外地学习交流结合起来,围绕规范种植、科学养殖、特色产业、农业机械等,广泛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

——坚持不懈抓整村推进。白银市有组织、有计划、分批次对自然环境严酷、生产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的421个贫困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扶贫效益。缩小“两个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整村推进项目的规划上,注重向贫困村倾斜,向重点困难户倾斜,使贫困村与富裕村的整体差距、贫困户与富裕户的个体差距明显缩小;促进“四个结合”,提高扶贫攻坚成效。在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安排上,做到了整村推进与扶贫到户相结合、整村推进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整村推进与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相结合、整村推进与适度解决落后面貌相结合;建立项目长效运行机制。在整村推进项目的后续管理上,依据整体工程涵盖的项目类型,落实了建成后的管理问题。

——坚持不懈抓移民搬迁。白银市坚持统一规划、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稳妥推进的原则,走多措并举、异地脱贫的路子,走兴水移民的路子。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实施节水扩灌、土地流转等措施,把生活在自然条件最严酷、资源最贫乏、生态环境最恶劣的贫困乡村群众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到灌区,全市已向灌区迁移21.8万人,走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移民路子。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在城区集中建设务工农民住宅小区,安置那些有一技之长且有稳定收入的城郊农民,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跨越,白银区已建设移民搬迁楼房3700套,351500万平方米,安置移民1.4万人。走劳务移民的路子,通过政府组织、适当扶持、投亲靠友、自谋出路等办法帮助愿意外出的农民去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务工,带动举家迁移,寻求发展出路,全市有组织的输转劳动力每年达25万人以上,实现劳务移民1200人;走跨省区移民的路子,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群众,充分利用国家异地搬迁政策,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向水土资源丰富地区迁移2365人。通过以上多种移民搬迁措施,减少了贫困人口的压力,增加了当地人均资源占有量,富裕了移民,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六盘山片区白银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出台以来,规划中所列白银市的重大项目,市上都会督促有关部门落实项目投资。2014年底,片区规划内的靖会工程甘沟改扩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白银风电项目等一批水利、能源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累计落实行业扶贫投资110.5亿元,白银热电联产项目、中川机场——白银——刘川工业园公路等项目完成初设报告已上报发改委等待批复,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供水工程已完成规划报告和水资源论证报告等前期工作,行业扶贫为白银扶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30年来,各级政府带领扶贫干部群众,怀着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把辛勤的汗水播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在贫困乡村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为白银的发展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贫困地区的人民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深情厚谊。

30年前,特别是1983年“三西”农业建设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铸就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丰碑。

门前的臭水沟变成了垂钓中心,破烂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屋后的猪棚牛棚发展成了生态农庄。路通了、水来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30年,是扶贫工作跨越式发展的30年,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与扶贫干部共同奋进的30年,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

30年后的今天,白银市的扶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扶贫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的初春时节,春寒料峭。但是全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

30年来,白银市扶贫开发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由于贫困乡村自然环境严酷,生产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加之因灾致贫、返贫因素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稳定解决群众温饱,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号角已在白银大地吹响。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群众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用辛勤的汗水续写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篇章。

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坚持城乡一体化与***相融合、区域开发与到村到户扶持相结合,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村倾斜、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打好***攻坚战,真扶贫、扶真贫,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努力实现年均减贫人口20%,到2017年基本消除贫困的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决不拖全国后腿。这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更是责任与使命。

新蓝图、新希望、新征程,鼓舞人心,使人信心百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市抓好以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完成会宁引洮一期、继续加大靖会工程甘沟改扩建工程、引大入秦延伸景泰、靖远双永等供水工程建设,加大农村人饮安全项目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实施好雨水集蓄、井泉截引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积极争取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开工建设。抓好以乡村公路为重点的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在构建沟通城乡、连接内外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县乡公路,实施通达工程项目,彻底消除断头路。抓好小流域治理、水源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把扶贫开发与种草种树、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实施黄河、祖历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工程,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抓好以农村电网改造、通信等为主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开发工程,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居住分散的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在基础条件相对好的地方采取区域内小集中的措施,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新上的水利工程和实施的节水扩灌工程要与移民紧密挂钩。

——积极扶持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县有规模、乡有基地、村有特色、户有专业的产业新格局。做大做强瓜菜产业,重点实施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反季节蔬菜,每年发展日光温室1万亩以上,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2015年,全市瓜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设施种植达到22万亩以上,总产量突破200万吨,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瓜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突出抓好草畜产业,坚持种草养畜和秸秆转化并重,积极促进肉羊、奶牛、肉牛的规模化养殖,做大靖远羔羊肉等特色品牌,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奶牛、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8万头、32万头和6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吨、奶类产量40万吨。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开发枸杞、大枣、核桃、杏、梨、苹果、文冠果等特色产品,实施沿黄及高扬程灌区2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工程。2015年,林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0万吨,特色林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积极引导同类企业联合重组、良性扩张,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1亿元以上的5个,5000万元以上的20个,农产品加工率达50%以上。

——加大片区开发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全市把整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在县级层面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攻坚克难、重点突破。解决贫困村最根本、最迫切的问题,提升整村推进的规模和效益;保证扶贫项目和资金覆盖大部分贫困户。从2015年开始,每年实施整村推进50个,2015年,全市实施整村推进的村累计达到500个以上,占全市559个贫困村的90%以上;每年安排实施10个连片开发项目。

——全面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白银市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力争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每年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万人(次)。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每年培训贫困户“两后生”20000人以上。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引导农村劳动力重点向二、三产业转移。每年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达到25万人以上。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各类社会事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深化科技扶贫工作,加强市县乡科技网络建设,统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调整、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布局,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落实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资助政策。完善贫困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县、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发展村级卫生所,加强农村疫病、典型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健全广播影视文化服务体系,2015年,实现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30年风雨路,今朝风采尽展。3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而对发生巨变的白银而言,却可谓沧海桑田。在30年的漫漫扶贫开发征程中,历届市委、市政府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谱写了一曲脱贫致富的壮歌,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扶贫画卷。

新闻推荐

靖远县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

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本报讯(记者宋秉棣)近日,靖远县召开县委中心组学习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一次研讨会,会议围绕“严以修身”这一主...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陈尚志摄影2015-08-02 08:29
评论:(敢教日月换新天——白银市恢复建市30周年扶贫开发工作回顾与展望本报记者 武志强)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