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脆甜润的哈思梨,肥而不膻的羔羊肉,味美质嫩的鸽子鱼,个大肉厚的小口大枣……提起这些历代皇室贡品的地方名优特产,无不令人垂涎三尺、交口称赞。曾几何时,集众多名优特产于一地的靖远县石门乡,却一度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如何破解这一产业经济发展矛盾?近年来,靖远县石门乡充分依托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找准方向,因势利导,聚焦主业,把发展养羊产业为主的养殖业和发展大枣产业为主的林果业作为推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不断扩大种养规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走出了一条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富民兴业新路子。
念好“羊”经拓富路
石门乡地处哈思山山麓两侧,境内丰沛的水源、广袤的山脉、优质的饲草,具有得天独厚羊只散养优势,是靖远优质羔羊的重要产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石门乡把做大羊产业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积极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念好“羊”字经,拓宽致富路。
“我现在养300多只羊,计划用3至5年时间,繁殖到1000头左右,预算年收入可达60万哩!”石门乡石门村养殖户雷政军乐呵呵地说。
日食药草、夜饮矿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石门羊羔肉以其独特的品质特点和地方风味倍受消费者青睐。所以,石门羔羊肉市场行情好,价格稳定,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养羊业的积极性分外高涨。目前,像雷政军一样规模化养殖的农户已达到140多户,全乡养只存栏量达到8.4万只,年收入可达2200万余元。养羊业已成为石门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大枣”产业富农家
初秋时节,走进石门乡小口村,成片的枣树林碧绿连天,百年的古枣树枝繁叶茂,一阵阵清风吹过,醇香的青枣味沁人心脾……这是集“甘肃十大名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A级绿色食品”等众多荣誉称号于一身“小口大枣”的主产区。
近年来,石门乡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产业培育工程,积极调整结构,夯实产业根基,以“枣”当头,走上依靠大枣产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小口村枣树种植大户王建鹏告诉记者:“我已发展枣园30多亩,种植枣树2500多株,去年共产干枣4万余斤,收入近14万元。”据小口村文书石生世介绍,小口村的大枣种植规模每年都在扩大,现在已有30%的农户纯收入可达5至6万元。
为了不断提高大枣的产量、质量和品质,该乡主打“科技牌”,采取统一购苗、统一栽培、统一管理的方式,加强对枣树栽植、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实现了大枣产业由粗放型种植向精细化管理过渡。今年,新增大枣种植面积800亩,全乡枣园面积已达到1.38万亩,年产大枣近1300万公斤,产值达7000余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民心工程”夯基础
“‘连心渡\’码头正式运行,为我们解决了渡河难题,生产生活更方便了!”小口村村民王建升高兴地说,这一“民心工程”运行后,我们可以在河对面多发展几亩耕地。
近日,石门乡双联帮扶单位省商务厅联合甘肃省河南商会出资280万元,为石门村建造的“连心渡”码头正式竣工投入运行,极大地缓解了村民的渡河难题,架起了干群连心的“致富桥”。
而这只是石门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门乡把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为民富民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与双联行动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着力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制约“瓶颈”。2012年以来,共投入资金4400余万元,硬化砂化乡村道路108公里、衬砌渠道91.8公里;完成沿黄泵站等水利设施改造工程、机修梯田4125亩,开发整理土地1000亩,新建成农贸市场1处。今年,全乡共实施项目15个,目前已竣工7项,完成投资556万元。
新闻推荐
铜城大地筑坦途——白银区交通运输事业30年发展纪实■本报记者魏巍
“没有便利的交通,就谈不上快速发展,谈不上和谐进步。”近年来,白银区交通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运输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白银区大产业、大流通、大文化、...
靖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