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建市,从此铜城进入历史新纪元。30年的辉煌历程,如同一幅恢弘壮丽的诗篇,铭记着一代又一代铜城人民克难奋进的足迹,书写着一代又一代铜城人民艰苦奋斗创业的壮美篇章。
恢复建市以来的30年,是白银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也是白银市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持续发展壮大的30年。30年来,全市上下立足实际,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积极拓展旅游市场,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全面加强行业管理,不断提升旅游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走出了一条符合白银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30年来,白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黄河奇观、红色圣地”的旅游品牌形象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A级景区4家(其中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星级宾馆14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9家,二星级3家)。随着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旅游链条逐步完善,旅游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由建市之初的不到100人增加到2700余人,带动间接从事旅游业从业人数1.5万余人。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由建市之初的1万人次、不足5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590万人次、33亿元。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年均增幅25%以上。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左右,已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30年,我们深入推进旅游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理顺管理体制。2001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单独设立了市级旅游部门。在此基础上,为打造重点景区,培育核心品牌,景泰县、会宁县成立了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和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2014年,为进一步抢抓黄河石林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20个大景区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甘肃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黄河石林大景区建设为龙头,按照政企分开、市场化运营的原则,制定出台了《黄河石林景区管委会体制调整的意见》,合理界定了黄河石林大景区管辖范围,景区面积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86平方公里;上收了景区管理权限,由景泰县直属上划为市直部门下属的县级事业单位;理顺了管理体制,由景泰、靖远2县4乡交叉管理,调整为景区范围内社会事务委托景区管委会全权管理,有效解决了黄河石林景区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难以整合利用等问题,为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打造世界地质公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进简政放权。恢复建市30年来,白银市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激发活力为重点,加强政府在旅游规划编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形象推广等方面的职能,放宽市场准入、强化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级旅游管理部门承接省上下放的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审批、备案及3A级旅游景区评定等职能,将3A级以下景区评定职能下放县区旅游主管部门,进一步调动县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
这30年,我们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恢复建市30年来,市旅游部门坚持树立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按照构建覆盖全市旅游产业规划体系的要求,做优做深旅游发展规划,使景区(景点)的潜在优势不断显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县区级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旅游景区(点)详细规划为重点”的旅游规划框架。黄河石林、会师旧址等景区(景点)也完成了旅游规划编制工作,这些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旅游企业数量稳步增加,全市现有星级宾馆饭店13家,旅行社及旅行社分社30家,旅游汽车公司2家,旅游商品生产定点企业30家。形成了以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为龙头,串联水川黄河大峡、乌金峡、黄河假日城、四龙休闲度假区、北武当山、靖远县城滨河景观带和黄河石林、景电高扬程提灌工程、五佛沿寺等沿岸旅游景区(景点)的黄河风情游;以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为龙头,串联会师圣地、红山寺、虎豹口、西征公园、鱼龙山红色旅游景区、大墩梁革命烈士陵园、慢牛坡革命烈士陵园、红堡子革命烈士陵园、西路军纪念馆等景区(景点)的红色教育游;以法泉寺为龙头,串联索桥古渡、五佛沿寺石窟、寺儿湾石窟、永泰龟城等景区(景点)的丝路古迹游;以寿鹿山为龙头,串联屈吴山、哈思山、铁木山等景区(景点)的原始生态游;以矿山公园和亚洲最大的人工矿坑为核心的工矿遗址与现代工业观光体验游。
景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市30年以来,全市积极争取各方面的项目资金投入到旅游景区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截至目前,红岘台—石林,白银—桦皮川等一批二级以上公路建成使用。重点景区(景点)全部实现了与干线公路的连接。黄河石林通过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本等形式,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投入建设资金1亿元,初步完善了景区基础设施,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和4A级旅游景区。会师旧址先后改扩建了红军会师园,新建了会师纪念馆,完成了会师旧址干线公路、停车场和服务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被甘肃省列为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庆阳红色旅游线上的重点景区之一。
这30年,我们启动实施旅游发展融合拓展工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旅游。恢复建市30年来,白银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加强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积极将张绣、王进宝、岳钟琪、潘育龙、范振绪等历史名人融入旅游景区(景点)开发、特色产品包装、旅游市场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中,借名人效应扩大景区(景点)影响。以白银新天地文化商业街和景泰大敦煌影视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全市初步打造形成了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园、靖远黄河文化产业园、景泰黄河石林文化产业园、平川尚文坊文化一条街和白银铜文化产业园5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围绕城乡居民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切实加强休闲度假载体建设和功能配套,拓展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空间。以靖远腾飞体育文化产业园为核心,充分依托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汽车拉力赛等平台,鼓励社会团体和民间资本挖掘和培育野外拓展训练、黄河水上漂流、山地汽车拉力、徒步露营攀爬、景观科考探险和滑雪、滑沙、垂钓等新兴户外运动,加强了竞赛表演、休闲健身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
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恢复建市30年来,各县区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近郊“农家乐”旅游,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途径。市政府出台了帮扶政策,旅游管理部门统一为“农家乐”示范户挂牌规范、制定服务标准、开展宣传,免费对农户进行政策法规、烹饪技术、礼仪习俗、卫生常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农家乐”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白银区、平川区还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引导“农家乐”发展。目前,全市有持续经营的“农家乐”经营户400余家,形成了四龙、水川、乌兰、糜滩、东湾、月河、龙湾、五佛等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建市3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市“农家乐”接待人数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旅游收入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增长,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创业。仅201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就突破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同比增幅均达到52%,旅游“吃住行游购娱”链条不断完善,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市民和游客旅游消费需求。
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恢复建市30年来,为了使外界认知白银和了解白银,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白银观光旅游,近几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市、县区旅游部门在宣传推介白银市旅游资源上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印制了“白银之旅”“白银市旅游交通图”等专项宣传品10万多份,在市直机关办公楼区标示“白银风采二日游”线路,在中川机场、兰白高速公路、109线及市区主干道、广场周边和街道十字等处制作、张贴了白银旅游宣传专项标牌和广告画面。举办了“观世博·游丝路”大型旅游宣传活动、“旅游杯”摄影新闻评选活动、“白银风采”诗书画影作品征集活动,以及8届景泰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6届会宁红色文化旅游节、4届白银乡村旅游节、1届白银黄河休闲文化旅游节和2届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在中央电视台、纽约时代广场、《读者》等新闻媒体杂志上推出旅游宣传专版。先后组织参加了历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东西部合作贸洽会”“国内旅交会”“伏羲文化旅游节”“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兰洽会”和“世博会”等旅游节会活动。同时,积极邀请《爸爸去哪了》《神话》等剧组到白银选景拍摄,依托影视剧宣传造势,进一步树立了白银旅游新形象。通过运用“政府主导+企业营销”“品牌宣传+产品推介”“请进来+走出去”的三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宣传推介,使白银市旅游资源逐步被外界知晓,知名度不断扩大、美誉度不断提高。
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近年来,白银市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以白银景点为依托,将周边旅游景区(景点)连接成线,共同设计和推出了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动白银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市州旅游业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节会互参、市场互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白银—银川”黄河风情旅游线,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兰州—白银—庆阳—延安”红色旅游线,以丝路文化为核心的“白银—河西五市”丝绸之路旅游线,推动旅游业区域联动、错位发展。
加强市场环境治理。恢复建市30年来,白银市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和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建立旅游诚信记录和“黑名单”制度,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格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旅游景区(景点)、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和道路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定期检测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强化安全风险防范、风险提示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积极推进A级景区创建工作,景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强化对旅行社经理、导游、景区管理人员及星级饭店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参加全省导游大赛和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白银市将进一步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战略机遇,以旅游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景区建设为载体,强化旅游与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推动旅游资源由多头管理、粗放开发向统筹整合、集约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产品由传统游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动旅游服务由低层次、单一化向精细化、差异化优质服务转变,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实现白银市由旅游资源弱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转型升级。
会师圣地
靖远法泉寺
寿鹿山森林公园
永泰古城
“农家乐”风光
新闻推荐
■万全琳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
靖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靖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