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从这里开始
本报通讯员 白文科 马明义
“耳畔,亲人临别时的千叮万咛,难说尽绵绵牵挂;泪光中,回望村头的白杨树,阿妈佝偻攀爬的山道渐行渐远。再见了,岷县!”
8月11日晚,平时就喜欢写诗的岷县寺沟乡老鸦山村村民包明红写下了他对故土的眷恋。“明天我们就要搬到靖远去了。”面对即将离开的故土,37岁的包明红言语中流露出不舍。
“7·22”地震中,包明红家的3间瓦房全部坍塌。重建开始后,他所在的村民小组地处滑坡体上,又面临山洪威胁,不具备原址建房的条件。他不得不和年迈的母亲暂时过上“帐篷生活”。
为了让村民“有出路”,岷县把省内异地安置搬迁项目建设作为有效改善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来抓,对群众住房结构、院落整体风貌、安置新村功能布局等进行统一设计,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突破薄弱环节,化解瓶颈制约,如期完成了安置点各项建设任务。
按照县上的安排,村干部与包明红和乡亲们谋划搬迁到靖远县安置点开始新生活。然而,水土不服、语言不通、致富无门等诸多顾虑让大伙儿心存疑虑。尤其是包明红4年前外出打工因意外摔伤了脊椎骨,导致下半身瘫痪,加之老母亲体弱多病,搬迁,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得知情况后,寺沟乡政府组织干部来到包明红家,详细介绍搬迁政策和安置点房屋建设、就医出行、致富产业等情况,消除他们的顾虑。乡党委副书记杨维科还主动上门借给他3万元让他们渡过难关。
8月12日一大早,寺沟乡130户群众作为全县第一批搬迁队伍启程出发。从岷县到靖远县北湾镇安置点,行程362公里,路途远,车程长。为了确保安全,岷县派出警务人员和医疗队随车护送,寺沟乡则专门安排干部“一对一”照料包明红和其他几位行动不便的群众。“太感谢乡里的干部了,从准备搬运东西到一路照顾吃喝,样样都替我们操心好了。”包明红感激地说。
傍晚时分,车队到达安置点。等候已久的干部们领着搬迁群众到各自的新家“认门”。分给包明红母子的是一间坐北朝南占地200多平方米的院落,两间卧室一间客厅,厨房、卫生间、自来水一应俱全,院子也全部硬化。
“这里离县城不到50公里,海拔比岷县低,气候好、土地平,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发展种植养殖都有基础。村里有篮球场、文化活动中心,卫生室、学校、超市抬脚就到,就医上学非常便捷。”随行的寺沟乡乡长刘永鹏介绍,安置点建设按照构建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的要求,全力解决群众“水土不服”、融入集体难等问题。
目前,岷县1510户群众已全部搬迁完毕,县上还筹措资金给搬迁群众免费发放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并组织力量集中对搬迁群众的户籍、养老保险、新农合、低保、学籍档案等资料进行转移,确保群众早日安家落户。
新闻推荐
“陇原巧手”闯市场本报记者李保荣通讯员张强中近日,记者来到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李含菊的“绣球之家”时,她正在和十多位“绣娘”熟练地穿针引线,大方桌上堆放着布头、花线、绣球,院落里悬挂着五颜六...
靖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