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克智擂打黄河战鼓的情形。
“黄河战鼓黄河情,黄河文明黄河人!”黄河孕育着白银市的文明,更孕育着白银市世家的魂。在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有这样一个村子,在五百年的岁月长河中村里人十四代薪火传承着黄河文明的特色产物——黄河战鼓。聆听一声战鼓,难舍一生情缘。从明清时代敌兵犯界的同仇敌忾到政通人和逢年过节的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黄河战鼓用它特有的磅礴威武凝聚着黄河文化的精髓,缔造着白银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明。这个孕育传承黄河战鼓的村落就是白银区四龙镇双合村,她当之无愧地孕育着白银市生生不息的战鼓世家。
10月12日下午,趁着云淡风轻、秋高气爽的惬意,记者走进了双合村李台社,采访了黄河战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刘克智。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节奏急密而清晰,鼓点紧快而齐整;气势磅礴而威武,声似雷霆而震撼!”提起四龙黄河战鼓,今年62岁的刘克智如数家珍。
关于黄河战鼓的来历,刘克智向记者讲述起了一段在双合村人们心中打下烙印的记忆。“明代成化年间(1464年至1487年),山西大槐树村的四十八门军户也就是四十八家不同姓氏的军户奉命西迁来到平堡,屯田戍边。当时朝廷在今天的靖远县设立了靖虏卫,在黄河南岸的平堡乡下设了哨马营,四十八门军户就驻扎在哨马营奉命听从靖虏卫的指挥,卫国戍边。”
据刘克智讲述,靖虏卫在明代地处朝廷边陲,因胡人犯境战事仍频,所以黄河战鼓作为军鼓因四十八门军户操练而回荡在了哨马营。“战事紧张时,胡人经常在平堡北岸烧杀抢掠,甚至蠢蠢欲动攻打南岸。黄河战鼓作为军鼓,它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四十八门军户屯田戍边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只要一听到黄河战鼓响起,立时从四面八方赶来同仇敌忾,短剑长枪、大刀快马奔向战场。只要黄河战鼓的鼓声响起,一场抵御外族侵略、御侮救亡、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就启幕了,所以说黄河战鼓打响的是反侵略之战、正义之战、凯旋之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听着刘克智的讲述,记者仿佛看到了黄河战鼓激励四十八门军户“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如虹士气。历史的烟云漫漶了当年的血泪,哨马营震彻的战鼓也不知多少次让入侵的胡人心惊胆寒,但无数次为战鼓伴奏的黄河浪涛还依旧着昨天的声音。就这样,黄河战鼓从靖边御侮中走进了白银市的黄河文明,铸就了直到今天还璀璨夺目的黄河文化。
口传心授薪火传承
岁月流逝,浪花淘英雄。刘克智告诉记者,在黄河战鼓震彻天地的激荡声中四十八门军户的后裔已经记不清先祖赢得了多少次凯旋,但每一次战鼓响彻后平堡哨马营的东西两侧就会迎来壮士卸甲的安居乐业,四龙镇双合村也就有幸迎来了四十八门军户后裔的太平生活。
“随着战事消停,四十八门军户的后裔开始散居于靖虏卫至乌金峡的黄河沿岸,黄河战鼓也开始在这一区域的黄河两岸流传。”据刘克智介绍,在黄河战鼓流传的五百年岁月中,双合村邻近的黄河沿岸战鼓打法已经散佚不全,现在只有四龙双合村李台社的黄河战鼓是流传最完整的。“所以,四龙黄河战鼓也叫李台黄河战鼓。今天四龙双合村李台社百余户中占多数的刘姓、李姓村民正是四十八门军户的后裔。对于流传至今的李台黄河战鼓,我们村的村民们都有着说不尽的热爱,因为这就是我们四十八门军户的魂!虽然说今天的战鼓已经结束了鼓舞军户戍边的使命,但战鼓精神战鼓魂,我们决不能丢弃我们先祖传下来的保家卫国、抗侵御侮、珍爱和平的战鼓魂!”
黄河流日夜,战鼓催韶华!为什么李台黄河战鼓的精气神会在五百年的流传中,还能保存的全面完整呢?刘克智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李台黄河战鼓主要是以叨喳子的形式言传口授,薪火传承。所谓叨喳子就是熟稔于心地念叨擂鼓音乐旋律的口歌。战鼓的主要器具有锣、鼓、钹,配合道具有门旗、彩旗、令旗。鼓的声音是‘嗵\’,鼓边的声音是‘咣\’,钹的声音是‘嚓\’,锣的声音是‘哐\’,人的声音是‘嗨\’。‘嚓嚓嚓嚓一嚓嚓\’‘咣咣咣咣一咣咣\’‘咣咣嚓、咣咣嚓、咣嚓咣嚓一咣嚓\’这就是打黄河战鼓时回荡出的旋律,喳子。要打好战鼓,必须先要由衷热爱先祖苦心传承的战鼓精神,然后把喳子烂熟于心。”
也正是有了双合村村民传承先祖战鼓精神的矢志不渝,叨喳子就像传家宝一样在双合村备受呵护珍爱,黄河战鼓才在白银市有了震古憾今的文化血脉。记者了解到,当下在四龙镇双合村大家公认的黄河战鼓最具代表的传承人有三个,刘念祖、刘克坚还有刘克智。也就是说,这三人的擂鼓技艺目前在村里的排名中是最靠前的。“我是跟父亲学的打鼓,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背喳子,就把打鼓的耳音灌熟了。”从双合村整理出来的资料看,李台战鼓明确记载了共十四代传承人,而刘克智的打鼓技艺正是师承他的父亲——第十三代战鼓代表性传承人刘成祖。“李台黄河战鼓的传承,就是在我们村从爷辈到父辈再到子辈这样传的,所以说家家户户会打鼓。现在我们村上小学的孩子们,听着我们打鼓也就灌下了耳音,也会叨喳子,这样黄河战鼓就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生生不息威武不减
“千古英雄争何事,赢得沙场战鼓寒!”刘克智向记者感叹,虽然今天四龙双合村的黄河战鼓已经退出了指挥作战鼓舞军心的军旅舞台,但黄河战鼓继而登堂入室成为了白银市重要的民俗文化大餐,战鼓凝聚人心、团结村民的力量丝毫不减,战鼓的威武声还是依旧如当年气势磅礴、雄壮高昂。“白银市的重大节日活动,都少不了黄河战鼓壮势助兴!省十三届运动会、白银市闹元宵文艺汇演、白银区旅游节,都有黄河战鼓表演。村里在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们,一听说黄河战鼓要参加重大节日活动,坐上飞机当天就回来了!”
掀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下黄河第一鼓——李台黄河战鼓赫然在目。说起黄河战鼓的精华,不得不说的是它全套击打的三章八节二十二环。“第一章出兵,第二章歼灭,第三章凯旋。出兵共分为三节,即三个大冲锋。第一节鼓点下面分打三环即三个小冲锋,分为一道金牌、摩拳擦掌、翻身跃马、披荆斩棘、刀光剑影。第二节鼓点就成了二道金牌,三个小冲锋。第三节就成了三道金牌,三个小冲锋。略有不同的是,在第三节的第三次冲锋中鼓点一鼓作气后,出现的是紧急收兵、十面埋伏的鼓点。鼓、锣、钹瞬时即停,鸦雀无声,诱敌深入。”
听着刘克智的讲解,记者不得不佩服黄河战鼓把古代跃马、出击、厮杀、肉搏、冲锋、收兵、埋伏、包围、歼灭、凯旋、欢庆的宏大战争场面淋漓尽致地跃然在了鼓声中。“第二章歼灭又是三个小节,每一节又是三环。鼓点分别为四面出击、遥相呼应、短兵相接、犬牙交错、前仆后继、反复争夺。略有不同的是,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三环反复争夺的鼓点后接着出现的是秋风扫叶、势如破竹的鼓点。鼓边突然收锤猛停,战事结束。”
听着刘克智的介绍,斗智斗勇、残酷、激烈的战事俨然又出现在了记者面前。与其说黄河战鼓是一部气势恢宏、震天彻地的交响乐,不如说黄河战鼓是一部气壮山河、宏伟磅礴的史诗画卷!“第三章凯旋只有两个小节,每一节是两环。鼓点分别为凯旋而归、载歌载舞、欢庆胜利。在打法上鼓点轻松欢快,节奏流畅,锣钹相间,起伏自然,在打奏鼓点凯旋而归时,用人声配合,鼓队全体队员齐声欢呼:嗨!嗨!嗨!……”
刘克智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达到演出上阵标准的鼓队队员有百余名之多,黄河战鼓在历经五百年的岁月后依然焕发着无限活力!采访结束时,刘克智情不自禁地为记者打起了黄河战鼓,让记者也久久陶醉在了荡气回肠的战鼓世界当中。
记者手记:
黄河战鼓充盈着激昂向上、所向披靡、同仇敌忾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魂魄。其鼓点的节奏感、威武感、整齐感、震撼感,在全国的黄河流域都是别具特色无与伦比。无论是气势还是精神,黄河战鼓都是伟大的,因此传承黄河战鼓的白银市十四代战鼓世家更值得我们高山仰止!
新闻推荐
近日,记者从靖远县公安局获悉,10月6日15时许,靖远县刘川镇罗庄村吊圈社村民杨某在其玉米地旁修农用三轮车进出玉米地的道路时,居住在杨某家玉米地附近素与杨某有...
靖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