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靖远新闻 > 正文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他

来源:白银日报 2015-12-10 08:25   https://www.yybnet.net/

■吴泽春

有人问,《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为什么一直到71岁古稀之年才考取了贡生?什么是贡生,又有人问,《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竟然癫狂起来,中举就那样重要吗?还有人问,举人、进士是何等学位,听说靖远的范振绪、会宁的杨思都是清末进士,那么,明清两代白银境内究竟有多少举人、进士?

要回答以上类似问题,就得介绍一下明清的科举。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分科取士,选拔官吏,是为科举制度。明代在各府州县开设学校,在京师设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大学)。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包括官生和民生两种,官生指功臣子弟、少数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学生。民生由各地推举,其中每年州府县学按规定名额保送国子监者称贡监(贡生),年少举人或落第举人被选送入学者称为举监。府州县学的诸生一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一是国子监结业做官。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兼及汉代刘向《说苑》和明代律令、书、教、御制大诰等。

清代的科举制度一如明旧,科举有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廷试)。

(一)童生试——童生试是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或称儒童、文童。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三年内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所谓院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学政被称为提督学院,所以叫院试。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的府县;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案临考试。正试一场,复试一场,揭晓名为出案,第一名叫案首。录取者都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

生员分两种,优秀的由国家每月供其廪膳,叫做廪生,其余的叫增生和附生。录取生员有一定的名额,额内者为廪膳生员,增额者为增广生员,也叫增生。附生是府县学校之外,依附府县学校考取了生员资格者。清代则生员于岁、科两试在一等前列者,方能补为增生或廪生,而所补额皆有一定。廪生有廪米有职责,而增生无之,故增生地位次于廪生,附生一样。

比生员高一级的学位是贡生。贡生有多种名目,其产生的方式方法也多样,不全是考选出来的,不构成一级考试。生员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思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总称五贡。五贡都算正途出身。另有捐纳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例贡。

(二)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凡本省的生员与监生、贡生、官生、荫生(不经考选而凭上代余荫取得监生资格者),均可应考。中试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廪生、贡生可能做官,举人迟早必然做官(除非本人不愿者)。廪生做官,不是有“秀才补上廪,头上纱帽滚”的俗语吗?读书人一旦中举,闻名遐迩,地方上达官显贵、豪绅秀士皆愿与之交往,称兄道弟。穷人很快就变成有钱人了,不是又有“穷秀才,富举人”一说吗?中不中举是人生关键节点之一,太重要了!所以,《儒林外史》描写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惊喜过度,一时中魔一般,手指舞之,足肢蹈之。他的命运将发生天翻地覆般变化,自然有如此表现。

(三)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由吏部主持,各省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四)殿试——会试及格的贡士,再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进行的考试。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指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录取名额不定,明中期至清末一般在300人左右。中试后的进士便可被授官任职,比举人的乌纱帽来得更快、更便捷,往往也更大。

科举考试做八股文章,就四书取题,开始揭示题首,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阐发,叫做“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中所论内容,皆从宋朱熹的《四书集注》,以代“圣人立说”,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八股文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为什么直到71岁才考取了进士,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科举中贿赂公行,而他不愿意贿赂考官。他要凭真才实学,不愿教人说他的中试,是用银子换来的;二是他不是不谙八股文,而是不屑《四书集注》都是代“圣人立言”。人们不是常说,“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为”“言为心声吗”?他的想法奇特,是渗入骨髓的,防不胜防,在作文中必然要流露一些他的思想和看法,有悖于朱熹的《四书集注》。这,自然难入考官们的“法眼”,所以屡试屡败。多难堪啊,打击多大呀!

会有人说,考学是为读书学习,蒲松龄那么大的学问,还读什么呀?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风气有关。清朝统治者把科举作为入仕之途,公卿百官皆由此出,“得之则荣,失之则辱”,所以凡子弟尚能读书应试的家庭,无不热衷于科举,况且在以农为本、生产不发达的社会中,读书、应试、入仕也是读书人唯一的本业。再者,读书人没有较高的学位,即使学问再大,也为人所不齿。因此,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下,白首鹤发的童生大有人在,蒲松龄虽是生员,但也是垂垂老人一个。再说,蒲松龄和他的著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才闻名于世,而在当时,他是默默无闻的一个普通人。试想,在那个时代,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一个读书人,不取得相当的学位能行吗?

明清实行科举制度,尊孔读经,开科取士,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又扩充了官僚队伍,对加强封建主义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也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那么,明清两代,白银境内中进士中举人的人有多少?据统计有263人(贡士不详)。其中会宁县文进士18人,武进士2人,举人45人,共135人;靖远县(包括平川区)文进士8人,武进士21人,举人67人,共96人;景泰县举人18人;白银区文进士3人,举人11人。

附录:清代五贡

岁贡——清制,一般一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

拔贡——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期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优贡——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没有统一的录用条例。每次考选,各省指标名额依据实际而定,各不一样。同治中期规定,优贡经廷试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恩贡——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根据府、州、县学岁贡常额,本年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清代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而不是由皇帝亲自特给的才叫恩贡。

副贡——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以外,另取若干名,可直接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副贡。

(注:“五贡”解释均依据《辞海》,不是原文)。

新闻推荐

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组来银考核

本报讯(记者刘文清)根据省政府统一安排,由省环保厅核安全局总工程师张波带队的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第四督查组于12月11日至13日,对白银市2015年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检...

靖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他)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