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子发 通讯员 宋秉棣 戴秀梅
靖远是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属全省58个片区贫困县之一,全县有88个贫困村、2.28万贫困户、9.72万贫困人口,贫困面达22.14%,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33%,占白银市的34%……
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靖远县的客观实际。***精准脱贫,靖远县的任务更为艰巨。
县委书记郑钰提出,靖远要实现2018年全县整体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工作摆到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打赢***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县长刘力江表示,措施精准是“六个精准”取得成效的关键,靖远县将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的治本之策,坚持把产业富民作为***的长效之计,坚持把能力提升作为***的有效举措,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围绕既定的思路和目标任务,2015年,靖远县委、县政府聚焦“六个精准”,结合省上“1+17”、白银“1+18”***方案及县情实际,确定了靖远“1+18+2”***方案,以东部片带、中部片带、北部片带和南部片带四个贫困片带为主战场,打响了***精准脱贫攻坚战。当年全面完成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信息录入工作,有15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
易地搬迁:靖远***治本之策
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农家院落,一排排挺拔簇新的电线杆整齐划一,一幢幢规划整齐的农家院落拔地而起……这是记者在五合乡白塔慈济移民新村易地搬迁点看到的情景。
“我原先在土房子里住了50多年,如今住进了框架结构的新房子,用上了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既舒适、又方便。”日前,搬进新家的五合乡白塔慈济移民新村村民王万林乐呵呵地说。
王万林原先居住在干旱山区五合乡大湾村,全家6口人挤在4间土坯房里,20多亩旱地没有收成保障,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五合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时,他第一个报名加入。
“如今搬进了新房,又分到了水浇地,我打算种几亩枸杞,发展经济作物。现在生活终于有个盼头了!”王万林说。
在五合乡白塔慈济移民新村,和王万林一样受益于易地搬迁项目的贫困山区群众,共有300户、1500多人。
近年来,靖远县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的治本之策,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整合各类资金13069万元,依托兴电二期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现有大中型水利工程改造,采取兴水移民、园区安置、进城务工安置等多种方式,共计从干旱、半干旱山区向沿黄自流灌区和高扬程灌区迁移贫困群众1.9万户、8.5万人。
为了让贫困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靖远县还对移民安置区的产业发展、土地利用、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就医就学等进行统一规划,全力抓好易地移民安置项目工程,统筹推进移民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真正帮助搬迁贫困群众“换穷貌、挪穷窝、拔穷根”。
产业富民:靖远***长效之计
时下,正是设施蔬菜生长的旺季,在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的千亩新型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基地上,数十辆拉运蔬菜的农用车往来穿梭,大棚内各类无公害蔬菜鲜嫩欲滴,菜农们或掐蔓、或施肥、或采摘,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发展蔬菜日光温室收入高,而且稳定。去年,我建了8座大棚,定植了辣椒、茄子和西红柿,仅头茬菜就卖了2万多元,预计冬春两季收入有20万元哩!”谈起发展日光温室,以前一直搞蔬菜贩运的村民苏礼安信心满满。
产业兴,群众富。去年以来,靖远县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作为***的长效之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推广产业扶贫“五定五有”模式,在沿黄灌区重点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高扬程灌区重点发展枸杞、马铃薯、露地蔬菜和规模化养殖,干旱山区重点发展西瓜、籽瓜、中药材和养殖业,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围绕“龙头带动、协会引导、基地推动、订单管理、入股分红”等形式,持续做大做强蔬菜、畜禽、林果三大主导产业,让优势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目前,靖远县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瓜菜5.68万亩、优质林果5800亩、中药材4.12万亩及羊、鸡等畜禽24.9万头(只)。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名优特农产品,靖远县充分依托“靖远羊羔肉”“小口大枣”“靖远枸杞”“靖远黑瓜籽”等地标产品品牌优势,切实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已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34个,认证基地面积35.4万亩,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进程。
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靖远县牢牢把握“互联网+”行动计划对脱贫攻坚带来的重大机遇,成立了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18个乡镇实现了电商服务站全覆盖,在56个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点。“京东帮服务店”和苏宁易购县级运营中心投入运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京东“千县燎原”等电商计划落地实施,全县淘宝零售店铺、企业网上店铺分别达到439家、124家。
能力提升:靖远***有效举措
“去年,我们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培训,半个月的培训后被安排到凯斯瓷业上班。现在我俩每个月都能拿5600元的工资。”东升乡柴辛村贫困农民高明升向记者炫耀着他和妻子的工资单。
以前,高明升一家靠几亩薄田还能凑活着过日子,自从3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后,每年要支出近5万元学费和生活费,让这个原本拮据的家庭经济更加捉襟见肘。通过***培训后,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2015年,靖远县通过摸底调查、分类建档,突出到户到人、造血扶贫,开创了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结对帮扶、培训转移等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精准技能培训,切实让广大贫困农民吃上了“技术饭”。
依托12家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靖远县大力开展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劳动力实用技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贫困地区妇女劳务、农民工技能等特色职业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群众致富技能,增强群众的脱贫信心。
目前,靖远县对接“甘闽合作”培训模式,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扶贫导师26名;完成贫困户“雨露计划”、劳务技能培训1.1万人;共培训劳动力4.6万人,输转劳务近9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21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65%,素质提升工程已成为贫困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
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如今,靖远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走得愈加踏实笃定,一张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能力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画卷,正在黄河两岸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14日,靖远县平堡乡平堡村东村社的外出务工人员吴正波握着四龙供电所魏师傅的手不停地说:“谢谢!谢谢!没想到你们供电公司办事效率这么快,我早上去供电所办了用电申请,下午你们就给我把电表装...
靖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