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
靖远县张氏三代学人,系指清代以降张炳南、张云锦、张慎微祖孙三人,本文谨对他们的著述加以考述。
一、贡生张炳南著述
张炳南(1831年-1881年),派名瑄,字薰卿,号午霞,又号随庐,别号研田佣农。勤学善书,县试、院试名列前茅。同治间战乱,家用不给,一度经商。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十四日靖远县城陷,逃往大芦塘,向举人吕蕙、绅士范万选献复城策,知县金麟视为奇才,遂聘为幕僚,协助谋划,同治六年元月克复县城,陕甘总督穆图善奏保举为即补县丞,赏戴蓝翎。后受聘至沙河坪教书八年,北乡生贡多出其门。光绪元年(1875年)恩贡。能书善画。
著有文集一卷、诗集一卷、精选时艺文十二卷、诗律约选一卷。
《随庐诗稿》一卷
《时艺精选》十二卷
《午霞便记》一卷
《金坪集》一卷
《薰卿便记》一卷
《薰卿集抄》一卷
《午霞随抄》一卷
以上原稿存于家未梓(石作栋传)。
笔者在甘肃省图书馆亲见《薰卿便记》一函则为十卷十册,系张炳南手稿本:卷一题签为《便记公务底稿》,首列洮沙进士石作栋所撰《明经进士张炳南传略》及张慎微1948年元月所撰《说明》。《说明》简介其祖父生平,《薰卿便记》的内容,阐述其文献价值,以及整理编次的情况。次为张炳南代金麟知县起草的信札草稿、公文、告示等,涉及同治光绪间靖远县及其周边县份的军事、经济、民生等情况。其中的《奉呈差驼中卫运解粮石由》,系为左宗棠湘军提供骆驼三十峰,“解运马料军粮进省”的公文,可窥同光间军务倥偬,向地方政府摊牌差役的情况。
卷二为代靖远县知县金麟所撰信札底稿;抄录碑文,例如候补知县何愈清渠氏撰《再造乌兰碑文》;自作楹联,如《水车》联两副:“法论圆转青龙护;砥柱巩安紫极扶。”“河润沾涴,千仓恒庆;轮流灌溉,百谷丰登。”
卷三题签为《午霞便记》,系戊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抄录古文及同治间奏章的“便记”。有《战国策》李克论相、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赞》、苏洵《辩奸论》、方孝孺《深虑论》、清御史吴可读奏章等;抄录光绪间,靖远等县生员《出贡清册(即履历)》,例如光绪元年靖远县生员吴学宪,三十三岁,选为贡生;抄录祭文。
卷四题签为《薰卿便记》,系同治六年(1867年)、七年、八年、九年的书启杂稿。有致吕南台书等。
卷五抄录《圣谕广训》十六条题目、《兰州王太尊来信》等。
卷六题签为《薰卿集抄》,抄录《致傅军门函》等函件、会宁县举人柳炳垣午山氏撰《郭城驿金公德政碑》《大庙王家屏帐赞语十韵》《黄山谷梨花诗三十首》等。
卷七题签为《薰卿便记》,系光绪元年(1875年)抄录的《寿世宝元》等养生秘笈,以及自撰楹联。
卷八题签为《文艺约选》,系在“大芦塘旅舍之西窗”抄录的八股文范文,有雒宗易所作《大学之道》等。
卷九题签为《随庐诗稿》,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自作诗的稿本。
卷十题签为《随庐试帖文存》,系自作八股文存稿。
从上可知,《薰卿便记》是同治光绪间关于甘肃,尤其是靖远县及其周边县份政事的珍贵一手资料,对于研究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甚多助益。同时保存当时的诗文楹联等文学作品,可侧面管窥晚清靖远县一带士人的精神世界。
二、议员张云锦著述
张云锦(1875年-1925年),原名钟秀,字絅堂,号小霞。世居县城。系张炳南长子。云锦幼承诗礼,世其家学。童试第一,入县学肄业,甘肃学政秦春澍勉励有加。然不喜八股科考,却对儒先性理之学的要旨,深入了解,品评得当在理。平日纵情博览异书奇文,举凡石谱、茶录、山经、述异、金石、篆籀之文,无不浏览。善抚古琴,春秋佳日,焚香鼓琴,志趣高远。临习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尽得其妙,参以己意,形成奔放流畅,狂放自如的风格。善绘山水。好种菊,自号菊圃佣人。后因无水灌园,遂搜寻黄河奇石,陈列园中,暇时玩赏,自称石谱主人。行事奇异,嫁女时陪嫁品中必有古琴,意在勉励女儿“宜室宜家”。宣统元年(1909年)选为靖远县议员、甘肃省咨议局常驻议员。期间讨论过全省回汉、禁烟、衙役、税警、堡寨、蚕桑、种棉、水利、矿物等问题。张云锦提交“为略拟利害,有便民生而安地方,充溢国赋数条”提案。1921年任靖远县女子初级小学校长,撰书楹联曰:“自古民风赖其母教;从来王化始于闺门。”1925年病卒于靖远县城。
1995年《靖远县志》、1999年《白银市志》为张云锦立传,均称:张云锦著有《琴评》20章、《晚香山房诗稿》《友石斋杂文》《考古博集》等,有些原稿存甘肃省图书馆。笔者在省图书馆西北历史文献部检索,并无上述书稿。但据张慎微《宣统年间甘肃咨议局概述》一文所称,其尊人的著作有《晚香山房诗稿》《晚香山房日记》《晚香山房自著年谱》。此文收入1984年编印的《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中,并且引用《晚香山房诗稿》中三首七律、一首歌行体长诗、两首四言像赞、两副对联;引用《晚香山房日记》中所录《拟具咨议局议事细则及旁听规则底稿》等文件;引用《晚香山房自著年谱》中的数则关于公司咨议局议事情况。似乎这三种著作仍然存世。
1985年10月6日张慎微先生赠送笔者油印本《随庐文诗稿选录、友石斋文诗拾遗合编》,其中《随庐文诗稿选录》分为事迹、文章、代金县令办理文牍底稿,诗辞杂作四部分,基本上取材于《薰卿便记》。《友石斋文诗拾遗》则分为事迹、文章、琴品、诗四部分,似乎1985年代张云锦的著作仍然存世。但在《文章》末有《附(张云锦)生平著作目录》记载:《晚香山房诗稿》四本、《晚香山房文稿》四本、《自著年谱》(即《晚香山房自著年谱》)一本,并注明“原稿墨迹及誊清本均在‘文革\’被抄家”;只有《四库全书总目节钞》存甘肃省图书馆。由是可知,由“晚香山房”冠名的三种著作的原稿及誊清本被抄,不知是否仍在人间,但其中有些作品的零章断简的抄件尚在张慎微之手,因此在1984年的《宣统年间甘肃咨议局概述》、1985年的《随庐文诗稿选录、友石斋文诗拾遗合编》中,保存了部分张云锦的作品,弥足珍贵。
《随庐文诗稿选录、友石斋文诗拾遗合编》中收录张云锦的《琴品》原文,分为轻灵、松秀、劲健、活动、高雅、韵洁、清旷、凝静、幽沉、奇妙、古峭、淡逸、得中、协和、流利、顿挫、超迈、自然、苍润、飘洒、含蓄、淋漓、浑圆、俊爽等二十四章,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体例,皆为四言韵句,以评论抚琴的理趣与体会,体味独到,词句典雅,是近代甘肃音乐史上的重要资料。
其中碑传文有王进宝九世嫡孙、同治间署新疆哈密协副将《王德溥事略》,记抗击安集延围攻哈密城,城陷殉国之事。诗歌有《哀靖远失守记事歌》五言八十韵,其序曰:“予自同治五年三月十四日靖城失守,冤忿塞心,因发此击案之语,非敢云不平之鸣,聊以补史乘之遗缺耳。”《地震》五言十九韵记海固原大地震,其序曰:“民国九年十一月初七日晚十时地震,(余震)延续数年之久。来势凶猛,奔腾如翻天覆地,如抖如畚,如摇如摆,如浪推舟,如陷沟底,如跃山尖,或裂地出黑浆,臭不可闻。”还有《靖远八景》七律、《靖远八景集唐》五律,皆为靖远县珍贵史料。
三、报人张慎微著述
张慎微(1908年-1995年),字子显,书斋红豆。为张云锦之子。兰州第一师范肄业,历任甘肃民国日报编辑、中心报社长,甘肃洮沙县(今属临洮县)和宁夏省贺兰县县长,宁夏省政府秘书、视察等。1949年2月辞职,携眷到兰州,开办河清小旅馆谋生(18间,今甘肃省地方病防治所址,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房产改造,剩其东一栋三间)。新中国建立后,任民盟兰州市分部主任、民革甘肃省代表、省委秘书。
张慎微秉承家学渊源,博览群籍,含英咀华,多才多艺,善著文,创作过小说、秦腔剧本、诗词、楹联、灯谜。宦游甘宁青新川诸省,见多识广,写为行记。结识前清士人、民国政要,娴熟陇右掌故、晚清民初秘辛,札为笔记,留存陇右近现代故实。沉浸于书法绘画中,造诣颇深。书法以《郑文公碑》为基础,上追秦篆汉碑二王,下临禇欧颜柳,形成浑圆遒劲凝重的风格。绘画“淡抹浓涂见率真,意存笔外觉清新”。代表作为《黄河天险图》,长14丈,西起黄河积石峡东至青铜峡,皆为画家亲履其地,经写生后提炼剪裁,再创作的巨制。富藏历代碑版名帖古泉,尤以初拓《玉版十三行》最为珍贵。
张慎微的著述甚多,惜“文革”中被抄没,多散佚无存。
《兰州春秋》,署名魏晋,手稿本,1953年至1963年在兰州白银路张宅著成,系8卷80回长篇小说,43万多字。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群众起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化大革命”爆发,红卫兵抄家。张慎微家被兰州四中红卫兵抄没,《兰州春秋》手稿等诗文稿,自作书画,以及所藏明清名人书画、线装古籍、珍稀碑帖、珍贵古币、从创刊到1949年下半年停刊的全套《甘肃民国日报》《西北日报》及《宁夏日报》均被抄走。“文革”后期,兰州市图书馆王统仁馆长从抄没图书中检出《兰州春秋》手稿,庋藏于兰州市图书馆。1979年张慎微借出,“抽暇略为加工,仍留书馆,以期得到高明指教”。在张慎微哲嗣张思隋的奔走下,2002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慎微寓居兰州数十年,亲历、亲见、亲闻兰州近现代政事,娴熟民俗社情,加之家学渊源,又创作过多部秦腔剧本,遂略仿刘鹗《老残游记》体例,著成《兰州春秋》,以作者化身——魏晋为贯穿始终的人物,“纵写民国初年至1949年兰州解放之间的历史,其间张广建、陆洪涛督甘,国民军刘郁芬入甘,日机轰炸兰州诸事,无不纪实。”纪实表现在几方面:一是书中人物真名真姓,其人行事符合历史事实;二是所写事件与史有征;三是地名、名胜古迹、机关、学校均为实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是一部生动形象真实的兰州近现代史略。
《红豆诗集》,文革前作品集,抄走。今存三册,系文革后作品,子显以墨笔行书,抄于西装厚纸本上,第一册前题“慎微七十以后作”,第三册录有楹联。每册前页张思隋蓝水笔所编目录,约三百多首。今存其哲嗣张思隋手中。多五古、七古诗,多用中华新韵。
《诗话》
稿本,今存。
《风月缘》(王进宝)、《鸳鸯剑》《搏浪椎》《正阳门》《金玉缘》《小翠》六部等秦腔剧本,皆为1946年至1948年所编。其中写张良刺秦的《搏浪椎》、红楼二尤的《鸳鸯剑》(50年代送文化局,局出油印本。原稿抄走。文革后从油印本中抄录)尚存。
《兰州灯谜选》
随笔多种,今存。
系文革后作品,有报刊所刊剪报,也有原稿,多为地方掌故,如《鸽子鱼》等。张思隋编有目录。
《洮沙县志》油印本,前后两册,系张慎微于1941年任洮沙县长时主编而成的一部优秀县志,体例新颖,方法科学,内容充实。全志分为总纲、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五大类,每类又分若干专志,例如经济类分为人口、农矿、工商、交通、水利、合作六个专志。注重资料的来源,侧重于实地调查,档案的整理,群书的博采,获得方志家张鸿汀的赞许:“体例方面,采用黎锦熙《方志今议》,集现有之材料而归纳之,又以在任县长之方便,饬吏员按划定之规格,于档案中搜添故实,方法科学,自能内容充实。”由于时值抗战物资匮缺时期,经费严重不足,于是因陋就简,用薰油烟法自制油墨,用四川劣纸,刻蜡版油印而成,避免志稿失散而致中途废弛。
《靖远古地名读音含意初考》
1981年油印本。
利用《唐韵》《集韵》《广韵》等音韵学典籍,《说文解字》《读史方舆纪要》,经实地考察,考证祖厉、打拉池、毛河水与毛河落、毛不拉、锁罕堡、乌兰与乌兰山、迭烈逊、汝遮与若笠、鹯阴、乱古堆、三不拉、哈西吉等靖远县古地名的读音、含义。
《北魏墓志刀刻法研究》
游记、日记。
《西行漫纪》
连载1933年《西北时报》。
《西行日记》
连载1936年《西北时报》。
《蜀行日记》
连载1940年《西北时报》。
《关于“雷马事变”见闻》
文史资料。
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89页。写1931年8月25日,国民军新编第八师师长雷中田,发动政变,扣留甘肃省主席马鸿宾的经过及结局。
《吴佩孚之来去与陕军入甘》
(与裴建准、韩定山合著),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08页。写“雷马事变”造成甘肃省的权力真空,吴佩孚自四川进入兰州,拟东山再起,蒋介石急令陕军孙蔚如入甘,吴佩孚北逃,自此国民党南京政府方才控制甘肃政局的始末。
《靖远的烟场》
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85页。写陆洪涛督甘开烟禁,征收烟亩罚款,到抗战初国民政府分期禁烟之间,靖远县像全省各县一样,公开种植罂粟,割烟时形成烟场,促成畸形经济繁荣的景象,酒馆林立,小吃满街,戏班子云集,百货摊子鳞次栉比,禁烟善后局征收烟亩罚款的场面。
《水烟史话》
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83页。写民初至1945年,兰州、靖远等地种植烟草,加工水烟的过程,水烟坊运作方式,以及水烟售往全国各地的情况。
《甘肃的骆驼运输》
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110页。写甘肃骆驼运输的概况,尤其是靖远县驼运东南两路经营情况。
《宣统年间甘肃咨议局概述》
载《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1页。写清末甘肃咨议局始末,议事运作情况。
《董福祥史略》
载《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30页。写董福祥从陕甘回族反清武装的小头目,受招安后,率董字三营参与平定陇右,收复新疆,任职甘肃提督,拱卫京师,攻打东交民巷使馆,随扈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后被解职的经过。
《甘肃秦腔随笔》
载《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197页。写晚清民国时兰州、靖远、庆阳、宁夏的秦腔班子的兴衰,名角的表演艺术、剧目的介绍,以及由秦腔衍生的秘书事项。
《记慕老》
载《兰州和平日报周刊》,1948年4期,8页。作者回忆问学陇上学者慕少堂的往事。
综上而述,靖远县张氏祖孙三代学人,在张氏宗族的延续发展中,虽处乱世,依然笔耕为常,书画怡情,弦诵不辍,桃李芬芳,多所著述,这些文化行为起到了家族再次衍生、复原等塑形作用,读书著述等文化活动成为张氏家族哺育后人成才入仕的源泉和动力。同时对于提升靖远县地方文化起到表率作用,也为后世留存珍贵地方文化历史资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玉清)今年以来,靖远县北滩镇加大监督执纪力度,管住干部职工的“脑、嘴、手”,进一步扎紧拒腐防变的制度紧箍咒,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管住“脑”,防止思想塌陷。...
靖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靖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