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新闻 会宁新闻 靖远新闻 景泰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白银市 > 靖远新闻 > 正文

深化双联行动助推精准脱贫

来源:甘肃日报 2016-04-01 11:09   https://www.yybnet.net/

深化双联行动助推精准脱贫

省检察院 小康互助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朱婕

双联行动中,省检察院在两当县杨店乡灵官村、站儿巷镇崖角村等村努力探索,实现大户带动、能人带动、支部带动,并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探索出了双联行动与***深度融合的“两当模式”,找到了***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两当模式”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小康互助、产业嫁接、精准脱贫、共同致富”。截至目前,两当县共发展该模式的小康互助组381个,带动贫困群众2304户8658人,占到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79.43%。

该模式主要有七种类型。一是致富能人帮带型,即把致富能人懂技术、会管理、善销售与贫困群众有劳力、有土地、有优惠政策等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目前已组建141个,覆盖贫困户683户2576人。二是龙头企业引领型,即引导贫困户以扶贫项目、农业补贴等入股当地龙头企业,形成供需稳定的产业发展方式,实现脱贫。目前已组建28个,覆盖贫困户165户635人。三是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即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带动贫困户学习技术,实现脱贫。目前已组建17个,覆盖贫困户153户580人。四是优势互补共富型,即贫困户之间相互利用各自优势进行组合,“抱团”发展,实现脱贫。目前已组建42个,覆盖贫困户304户941人。五是电商扶贫拉动型,即运用“互联网+”,帮助贫困户在网上促销农副产品,实现脱贫。目前已组建29个,覆盖贫困户285户1084人。六是产业发展服务型,即整合双联帮扶力量,建立专业技术指导服务队,通过指导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目前已组建71个,覆盖贫困户391户1473人。七是党群结对帮扶型,即由党员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发挥兜底作用,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劳务输出,实现脱贫。目前已组建53个,覆盖贫困户323户1369人。

省纪委 育产业引项目搭平台

本报记者吕宝林

通过双联,武威黄羊川镇大南冲村等5个村,从过去种植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村,一跃变为了水泥路四通八达、新民居拔地而起、村容整洁的富裕村。

大南冲村等5个村是省纪委的联系村。双联行动实施以来,省纪委着眼于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协调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帮扶措施,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主体生产模式,四年来累计发放双联惠农贷等贷款9000多万元。2015年完成设施农牧业4037亩,在山旱地发展以覆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3万亩,甜高粱、小黑麦等优质牧草2万亩,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为了解决五个村的发展资金制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省纪委积极谋划争取项目,夯实发展基础。近四年累计申报项目总投资近亿元,累计硬化道路32.23公里,砂化道路17.45公里,维修道路20.02公里,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修建水渠18.91公里,治理河道2.9公里,维修堤灌4.2公里,切实解决了当地川区50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改造菜子口村旧日光温室32座,修建养殖暖棚585座,深翻梯田6500亩,为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联行动中,省纪委还积极创新帮扶模式、搭建服务平台,指导大南冲村以村集体、合作社持股,贫困农户入股的方式,组建村集体企业,扩大双联项目受益面;指导大南冲村党总支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扫、帮助留守老人等活动;与兰州有关超市企业联系协调,实现“农超对接”,有效解决了联系村农畜产品销售难问题;帮助开通村务公开易信群和易信公众平台,既推进了村务公开,又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省编办 办实事解难题促增收

本报记者尤婷婷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编办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推动双联工作深入开展,通过帮扶,联系点井儿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365元增至2015年的4120元,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省编办作为省直组长单位,担负联系临洮县128个省市县单位的联络协调、牵头抓总、协调督促的重要职责,通过组织协调,省市县三级联系单位为联系村办了大量实事好事。省编办从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先后协调各类资金4500多万元,实施了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土地平整等项目,为全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攒足了后劲。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对途经井儿沟村的24.38公里县道进行了油化,对井儿沟桥至石景峡4.3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拓宽硬化、砂化村社道路35公里,建成了60米长、24米高、7米宽的上井儿沟社淤地坝。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开挖管道49.37公里、修建减压池2处,为全村8个社340户农户全部接通了自来水。为了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协调重建成村小学,配置多媒体教室和音乐、美术、科学教学等教学用具,使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学条件。为了解决“生产难”的问题,先后协调修建高标准梯田6500亩。为了解决“发展难”的问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2户,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94万元、双联惠农贷款20万元、养殖小额贷款600万元,落实40万元村级扶贫互助资金。

省编办大力发展以养羊为主的养殖业,累计为村上免费发放基础母羊和种公羊共1129只,户均养羊达到了10只以上,形成了“户均十只羊,轻松奔小康”的发展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省发改委 发挥优势履职尽责

本报记者沈丽莉

省发改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分别制定了7个县13个村双联工作规划。通过向国家争取、省直其他职能部门协调资金11561.4万元,用于双联村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社会资金92695.86万元,在双联村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为联系村协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0多个;支持发展龙头企业、扶持致富能手、组建合作社、设立基金贷款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制定了23条贯彻“1+17”***方案的政策措施。集中精力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到2015年底,实际搬迁3.5万户17.1万人;安排专项资金6.85亿元,着力解决512个贫困村的动力电覆盖问题。

省发改委充分发挥组长单位作用,主动加强与宕昌、礼县各级党委政府、各双联单位、社会帮扶力量的协调沟通,落实联席会议、定期会商、信息反馈等工作制度,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组长单位工作会商、沟通机制。四年来,帮助成员单位建设贫困村卫生室40个、文化室54个,通村公路193公里。对宕昌、礼县25个省直及中央在甘双联单位给予项目支持。分别编制了宕昌、礼县双联行动与***总体规划,推动省、市、县与双联成员单位纵横联动,确保双联行动与***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行动同步。

省发改委确保双联任务落到实处,安排6名委领导在宕昌、礼县开展双联工作,其中明确2名党组成员分别负责一个县的统筹指导、组织推动,督促各成员抓好工作落实。每年组织开展半年督查、年度考核工作,真正做到了年初有部署、阶段有检查、半年有督查、年终有考评,并及时通报反馈考核结果。

省商务厅 统筹协调对接项目

本报记者严存义

省商务厅作为联系靖远县的双联省直组长单位,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扎实推进双联和***工作落实,有效提升了整体帮扶效果。

省商务厅注重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协作,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累计召开省、市、县、乡四级帮扶单位联席会8次。加强与地方党委的协调,配合做好规划衔接、产业对接、项目论证等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组织干部深入联系户征求意见,共商措施办法,促进了工作落实。

省商务厅采取“上争下筹、内引外联”的方式,协调相关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金融和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强力推进。支持省、市、县、乡帮扶的18个乡镇、174个村编制了首位产业发展规划和联村联户5年脱贫、8年小康规划。汇集靖远县联系村基础设施、道路硬化、土地整理开发、大枣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黄电水利工程、中药材种植及养殖小区建设等7大类9个项目,涉及资金8255万元,其中申报7284万元,并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解决。

省商务厅科学统筹规划,全面落实“八个全覆盖”和电商扶贫工作任务。成立了“58个贫困县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共支持资金9959万元,在全省58个贫困县建设改造14518个村级服务社。培育发展特色产品、民间工艺品、民族特色产品、中药材等出口产业主体。积极回应省委双联办批转事项,统筹安排项目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本报记者牛彦君

天水 “十大模式”深化双联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是天水市农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双联行动的天水“十大模式”带来诸多启示。

模式一:建立产业培育拉动模式,破解农民持续增收难题。目前,全市果品种植面积达348.3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20.3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338.2万头(只),实现了“农村人均1亩果、川区户均1棚菜、林缘区户均5头畜、户均输出1.5个务工人员”的目标。

模式二:建立基础建设推动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市累计落实各类帮联项目2967项,总投资13亿多元。全市81.3%的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100%的乡镇通了油路,68.6%的行政村硬化了道路。

模式三:建立环境改善驱动模式,着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全市21%的村建成了标准化新村,45.5%的农户建起了新居,农村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例达到71%。

模式四:建立公共服务联动模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全市贫困村实现了村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网络基本覆盖,47%的村建成了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计生室和综治室。

模式五:建立教育培训催动模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3年来,累计培训农民技术员3万余人,间接受益人群达13.6万人。

模式六:建立挖掘潜力开动模式,发挥优势强化帮联成效。积极引导贫困村发展“短、平、快”致富项目,确保联系村年年有发展。

模式七:建立干群共建互动模式,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组织推广“枫桥经验”,引导双联干部争当社情民意的“调查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

模式八:建立内引外联传动模式,借助外力加快脱贫步伐。充分发挥帮联部门优势、帮联干部联络协调优势和联系村聚才引智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筑巢引凤”。

模式九:建立整体推进促动模式,纵深推进贫困区域发展。按照点面结合、集中连片的原则,整合资源形成“集聚效应”,调度力量形成“集团效应”,整合资金形成“拳头效应”。

模式十:建立典型引领带动模式,致富思源助力家乡发展。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履行社会责任,支援家乡建设,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引领带动帮联机制。

康县 股份分红开创致富新路

本报记者周者军

清明节小长假即将到来,走进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村,依山傍水的村庄掩映在树木之中,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生意红火。

“没想到,咱也能当上股东。去年年底,分红加奖励,我家的收入达到2万多元。”在农家乐当服务员的左花兰,说起自家的变化很是激动。

2015年12月25日,凤凰谷村召开双联脱贫奔小康分红及扩股大会,入股乡村旅游度假公司的18名股东和19名贫困户以及100多户村民分获分红和奖励共计92万余元,19户贫困户分别从集体股中分得3000元。

“这份大礼包,得益于省委开展双联行动的正确决策,得益于联村单位的全力帮扶,通过股份分红,凤凰谷村创出了双联助推***的新路子。”村党支部书记史佐宏说。

凤凰谷村原名史家沟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双联行动开始后,双联单位陇南市委组织部与当地村民一起,修路架桥,改造危旧房,发展致富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立足凤凰谷山水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双联行动与发展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探索贫困山区农民入股分红、参与旅游景区建设、搞活旅游业的新路子。

2014年11月,村里采取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等方式,由陇南市委组织部资助15万元,村民筹资35万元成立了康县第一家乡村旅游度假公司。至去年年底,公司盈利46.48万元,其中34.9万元利润按股份1∶1进行分配并向村民分红。2015年9月组建的凤凰谷村建筑工程队,总盈利22万元,所有利润一次性全部分给工程队。

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说,发展优势产业,让贫困群众当股东的***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改变了以往分散经营、效益低下的局面,还实现了人力物力统一调配,让村民们抱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具有很强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极大地鼓舞了贫困群众干事创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新闻推荐

【*** 共奔小康】携手拓开致富路

【***共奔小康】携手拓开致富路本报记者李保荣通讯员宋秉棣在靖远县若笠乡牛庄村,有这样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他们以荒山旱塬为家,把贫苦群众当做亲人,将贫困户脱贫致富当做目标,无悔付出,让旱塬上...

靖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深化双联行动助推精准脱贫)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